【全面小康是什么意思】“全面小康”是中国在2020年实现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,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成果,更涵盖了社会、文化、生态等多方面的进步。下面将从定义、内涵、成就和意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定义
“全面小康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,全国范围内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,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,城乡差距逐步缩小,生态环境明显改善,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发展状态。它是相对于“总体小康”而言的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。
二、内涵
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,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内容 | 说明 |
经济发展 |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,人均收入稳步提升 |
社会保障 | 基本养老、医疗、失业等制度逐步完善 |
教育公平 | 义务教育普及,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|
医疗保障 |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民,医疗资源逐步均衡 |
生态环境 | 污染防治取得成效,绿色发展成为主流 |
文化建设 | 文化事业繁荣,国民素质全面提升 |
三、主要成就
1.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:全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。
2. 基础设施大幅改善:农村公路、电网、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提升。
3. 教育水平提高: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%以上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%。
4. 医疗体系完善: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超过95%,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。
5. 生态环境改善:空气质量、水质等指标明显提升,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。
四、重要意义
全面小康的实现,标志着中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它不仅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,也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。
总结
全面小康是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目标,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。它涵盖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生态等多个领域,是一项系统性、综合性的发展工程。通过不懈努力,中国实现了从“温饱不足”到“全面小康”的历史性跨越。
项目 | 内容 |
定义 | 全面小康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、社会和谐稳定的阶段目标 |
内涵 | 包括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生态等多方面协调发展 |
成就 | 脱贫攻坚、教育提升、医疗保障、生态保护等多领域取得突破 |
意义 | 实现了从“温饱不足”到“全面小康”的历史跨越,为民族复兴奠定基础 |
如需进一步了解全面小康的具体政策或相关数据,可参考官方发布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