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修鞋姑娘》教学纪实与点评】在语文教学中,文本的选择往往决定了课堂的深度与广度。《修鞋姑娘》这篇短文虽然篇幅不长,但其内容贴近生活、情感真挚,能够引发学生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思考。本文将围绕《修鞋姑娘》的教学实践进行一次详细的回顾与分析,探讨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、理解人物、感悟情感。
本次教学设计以“人物形象”为核心,通过朗读、讨论、角色扮演等方式,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,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。课堂伊始,教师先带领学生通读全文,初步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:一位普通的修鞋姑娘,在生活中默默付出、坚韧不拔,最终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与认可。
在阅读过程中,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,如“她总是穿着一双旧布鞋,手上有厚厚的茧子”,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人物的生活状态,也反映了她的性格特征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,尝试从语言、动作、心理等多个角度分析人物形象,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。
随后,教师组织了一场“角色扮演”活动,让学生分别扮演修鞋姑娘、顾客、邻居等角色,通过情境再现,增强学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。在这一环节中,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,尤其是对修鞋姑娘内心的孤独与坚强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。
课堂最后,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:为什么一个看似平凡的修鞋姑娘会引起大家的关注?她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?通过这些问题,学生逐渐意识到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,只要用心生活,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。
点评:
《修鞋姑娘》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。教师没有过多地讲解文本,而是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,使他们在互动中自然地走进文本、理解人物。同时,课堂注重情感教育,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,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。
此外,教学设计层次分明,由浅入深,既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,又提升了课堂的思维含量。特别是在角色扮演环节,学生通过亲身体验,加深了对人物情感的理解,达到了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教学效果。
总之,《修鞋姑娘》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,更是一堂富有教育意义的语文课。它提醒我们,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心灵的对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