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奇货可居是谁的典故】“奇货可居”是一个源自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某种稀有、珍贵的东西可以被囤积以待高价出售。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与战国时期的著名商人吕不韦密切相关。
一、典故来源总结
“奇货可居”出自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。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,吕不韦在邯郸经商时,发现一位身份低微但才华出众的异人(即后来的秦庄襄王)。他认为此人是“奇货”,有潜力成为未来的君主,于是倾尽家财资助他,并最终帮助其登上王位。吕不韦也因此获得极大的政治权力和财富。
这个典故原本是形容对有价值的人或物进行投资,以获取更大利益的行为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贬义的说法,指投机取巧、囤积居奇的行为。
二、关键信息总结表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奇货可居 |
出处 | 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 |
主角 | 吕不韦、异人(秦庄襄王) |
含义 | 指对稀有、珍贵之物进行囤积,以待高价出售;后多用于贬义,指投机取巧 |
故事背景 | 战国时期,吕不韦发现异人有潜力,投资助其登基,从而获得巨大利益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批评囤积居奇、投机行为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奇货可居”最初并非完全负面,它体现了一种敏锐的商业眼光和战略思维。吕不韦通过投资异人,成功实现了从商人到权臣的转变,这在当时是一种典型的“资本运作”。然而,随着历史的发展,这一成语逐渐带上了讽刺意味,用来形容那些只顾眼前利益、不顾长远发展的行为。
在今天,“奇货可居”仍然常用于经济、商业领域,提醒人们注意市场中的投机行为,同时也警示不要盲目追逐短期利益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吕不韦的历史地位或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,可继续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