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【安徽部优】《月夜忆舍弟》公开课教案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能力
-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,掌握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。
- 学习并积累文言词语和诗句,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。
2. 过程与方法
- 通过朗读、品析、讨论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。
-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审美鉴赏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- 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,增强对家庭亲情的珍视。
-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情感表达,提升人文素养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:
- 重点:理解诗歌中“月夜”与“忆舍弟”的意象关系,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。
- 难点:体会诗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交织。
三、教学准备:
- 多媒体课件(含课文朗读音频、相关图片、背景资料等)
- 课文原文及注释材料
- 学生预习任务单(包括字词解释、初步理解等)
四、教学过程: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,展示一幅秋夜月色图,引导学生进入诗意情境。
教师提问:“在你心中,‘月夜’意味着什么?有没有一个夜晚让你特别难忘?”
引出课题《月夜忆舍弟》,并介绍作者杜甫。
2. 初读感知(10分钟)
-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结合注释疏通大意。
- 教师示范朗读,强调节奏与情感。
- 学生分组交流,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。
3. 品读赏析(20分钟)
- 第一句:“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”
引导学生分析“戍鼓”“边秋”“一雁”的意象,体会战乱年代的孤寂与凄凉。
- 第二句: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”
引导学生理解“露白”“月明”背后的自然规律与情感寄托,体会思乡之情。
- 第三句:“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”
分析杜甫对亲人离散的无奈与担忧,感受其深沉的家国情怀。
- 第四句:“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”
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带来的苦难,以及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忧虑。
4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- 展示杜甫其他思乡类诗句,如《月夜》《春望》等,进行对比阅读。
- 讨论:如果你是杜甫,面对这样的处境,你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?
5. 总结升华(5分钟)
- 教师总结诗歌主题:思乡、战乱、亲情、家国。
-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珍惜亲情,学会感恩。
- 布置作业:写一篇短文,谈谈你对“月夜”的理解和感受。
五、板书设计:
```
《月夜忆舍弟》
——杜甫
意象:戍鼓、边秋、雁、露、月
情感:思乡、忧国、悲悯、牵挂
主题:战乱中的亲情与家国情怀
```
六、教学反思(课后填写):
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,激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。但在情感引导方面仍需加强,部分学生对“家国情怀”理解不够深入,今后可结合历史背景进一步拓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