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】《后赤壁赋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(1082年)所作的一篇散文,与《前赤壁赋》并称为“赤壁二赋”,是苏轼在黄州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。文章以游江、登山、观景为线索,借景抒情,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、世事变迁的感慨,同时也体现了他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。
一、
《后赤壁赋》延续了《前赤壁赋》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哲理思考,但风格更加细腻、情感更趋内敛。文中通过描绘夜游赤壁、登高望远、饮酒赋诗等场景,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心境变化。全文语言优美,意境深远,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是岁十月之望,步自雪堂,将归于临皋。 |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,我从雪堂出发,准备回到临皋亭。 |
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。霜露既降,木叶尽脱。 | 两位客人跟随我经过黄泥坂,霜露已经降临,树叶都落光了。 |
人影在地,仰而视之,则见明月如白璧,照耀于江上。 | 人影在地上,抬头看去,只见明月像一块洁白的玉璧,照耀在江面上。 |
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,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 | 江水有声音,断崖高达千尺,山高月小,水退石现。 |
曾日月之几何,而江山不可复识矣! | 多少日子过去了,这江山已无法再认得了! |
予乃摄衣而上,履巉岩,披蒙茸,踞虎豹,登虬龙。 | 我提起衣襟向上攀登,踩着险峻的岩石,拨开杂草,坐在虎豹般的石头上,登上弯曲的山道。 |
俯冯夷之幽宫,仰瞰天宇之辽廓。 | 低头看见水神的幽深宫殿,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无边。 |
适有孤鹤,横江东来,翅如车轮,玄裳缟衣。 | 正好有一只孤鹤,从东边飞来,翅膀像车轮一样大,黑色的下裳,白色的上衣。 |
鹤鸣于云中,若有人言曰:“汝知此意乎?” | 鹤在云中鸣叫,仿佛有人说话:“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?” |
余不应,呼酒更酌。 | 我没有回应,又叫人斟酒。 |
酒酣,夜半,忽闻舟中有人吟曰: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” | 酒喝得正酣,半夜忽然听到船中有人大声吟诵: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” |
余笑而不答,起而舞,歌曰:“桂棹兮兰桨,击空明兮溯流光。” | 我笑着没有回答,站起身来跳舞,唱道:“桂木的船桨啊,兰木的船桨,划破水面,追逐流动的月光。” |
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。 | 清风缓缓吹来,水面平静无浪。 |
举酒属客,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。 | 举起酒杯劝客人,朗诵《明月》之诗,歌唱《窈窕》之章。 |
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。 | 不久,月亮从东山升起,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。 |
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。 | 白茫茫的露水横跨江面,水光与天际相连。 |
纵一苇之所如,凌万顷之茫然。 | 我像一片苇叶一样随波漂流,越过广阔的江面。 |
浩浩乎如冯虚御风,而不知其所止;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。 | 浩荡如乘风凌空,不知停在哪里;轻飘如脱离尘世,羽化升仙。 |
三、总结
《后赤壁赋》不仅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,更是苏轼在逆境中自我调节、追求精神自由的体现。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,文章展现了作者豁达乐观、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。其语言凝练、意境深远,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