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苟延残喘是什么意思】“苟延残喘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存,但已经处于非常虚弱、濒临灭亡的状态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通常用于描述那些已经无法继续正常生活,却还在勉强支撑的人或事物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苟延残喘 |
拼音 | gǒu yán cán chuǎn |
出处 | 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三年》:“虽不能死,而苟延残喘,亦可哀也。” |
含义 | 形容在极度困难中勉强维持生命或存在状态,但已接近崩溃边缘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常用于描写人或事物的悲惨处境。 |
近义词 | 苟延残命、垂死挣扎、奄奄一息 |
反义词 | 精神焕发、生机勃勃、蓬勃发展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描述人 | 他虽然身患重病,但仍在医院里苟延残喘,等待最后的时刻。 |
描述企业 | 这家老企业早已入不敷出,如今只是苟延残喘地维持着。 |
描述动物 | 老猫被车撞伤后,只能苟延残喘地在角落里喘息。 |
三、常见误区
1. 误用为褒义:有人误以为“苟延残喘”是形容顽强坚持,但实际上它是带有贬义的,强调的是无力回天。
2. 与“苟延残命”混淆:两者意思相近,但“苟延残喘”更侧重于“喘息”的状态,而“苟延残命”则更强调“活着”的状态。
四、总结
“苟延残喘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常用于描述那些在绝境中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。它不仅表达了对现状的无奈,也带有一种悲悯的情感色彩。在写作或日常交流中,合理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类似成语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