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苟延残喘的成语解释及意思】“苟延残喘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极其困难、濒临死亡的情况下,勉强维持生命或继续生存的状态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悲凉和无奈色彩,常用于描述人在极度困境中挣扎求存的情景。
一、成语解释
- 出处: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虽不能死,而苟延残喘,亦可哀也。”
- 字面意思:“苟延”指勉强延续,“残喘”指残余的气息。
- 引申义:比喻在极度困苦中勉强维持生活或生命,缺乏希望和动力。
- 感情色彩:贬义词,带有同情和惋惜的意味。
二、用法与例句
使用场景 | 例句 |
描述人处于绝境 | 他虽身患重病,但仍在医院里苟延残喘,等待奇迹出现。 |
形容企业濒临破产 | 这家老企业早已负债累累,如今只是苟延残喘地维持着运营。 |
表达对生命的怜悯 | 看到老人苟延残喘的样子,大家都感到十分心酸。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成语 |
近义词 | 苟活偷生、垂死挣扎、奄奄一息 |
反义词 | 安然无恙、生机勃勃、精神焕发 |
四、总结
“苟延残喘”这一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极端困境中勉强维生的状态,常用于文学、新闻报道或日常表达中,以传达一种悲凉、无助的情感。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导致表达失真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苟延残喘 |
出处 | 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 |
含义 | 比喻在极端困难中勉强维持生命 |
感情色彩 | 贬义 |
用法 | 描述人或事物在绝境中挣扎 |
近义词 | 苟活偷生、垂死挣扎 |
反义词 | 安然无恙、生机勃勃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苟延残喘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人生状态的写照,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,要珍惜生命,积极寻求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