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进德修业出处于哪里】“进德修业”这一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不断加强道德修养、提升专业能力。那么,“进德修业”出自何处?它的出处是什么?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进德修业”最早见于《周易·乾卦》中的“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但更直接的出处是《礼记·大学》和《论语》等儒家经典文献中关于修身养德、勤奋学习的思想。后世文人将“进德”与“修业”结合,形成固定搭配,用来强调个人在道德和学业上的双重提升。
“进德”意指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;“修业”则指精进自己的学问或技艺。两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格发展过程。
虽然“进德修业”作为一个固定词组并非直接出现在某一部经典中,但它所体现的思想源于古代儒家对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追求,尤其是《礼记·大学》中提出的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
二、出处一览表
成语 | 出处 | 原文 | 解释 |
进德修业 | 《礼记·大学》 | 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 | 强调修身养德的重要性,为“进德”奠定基础。 |
进德修业 | 《论语》 | 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 | 鼓励自我反省与学习,体现“修业”的精神。 |
进德修业 | 《周易·乾卦》 | 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 | 虽未直接出现“进德修业”,但强调持续努力的精神。 |
进德修业 | 后世文人著作 | 如《朱子语类》等 | 将“进德”与“修业”结合,形成固定用法。 |
三、结语
“进德修业”虽非出自某一特定典籍,但其思想根源深厚,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人格完善与终身学习的重视。无论是古代士人还是现代人,都应以此为座右铭,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与能力,实现全面发展。
通过了解其出处与内涵,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背后的文化价值,从而在生活中践行“进德修业”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