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怵惕意思和来源是什么】“怵惕”是一个较为文言的词语,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。它常用于表达一种内心的警觉、恐惧或不安的情绪状态。在古文和文学作品中,“怵惕”往往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危险、困境或重大事件时的心理反应。
一、
“怵惕”一词源于古代汉语,意为“害怕、警惕”。其字面意义可以拆解为“怵”与“惕”两个部分。“怵”表示因恐惧而心惊,“惕”则指警觉、警惕。合起来,“怵惕”常用来描述人因某种原因而产生的紧张、不安或警觉心理。
该词最早见于《孟子》等先秦典籍,在后世的诗词、散文中也常被引用,用以表达对命运、前途或环境变化的担忧与警觉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怵惕 |
拼音 | chù tì |
基本含义 | 因恐惧或警觉而产生的心里不安或紧张情绪 |
字义解析 | “怵”:恐惧;“惕”:警惕 |
出处 | 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怵惕之心,人皆有之。”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如古文、诗词、文学作品中 |
近义词 | 警惕、戒惧、惶恐、畏惧 |
反义词 | 安然、从容、镇定 |
现代使用情况 | 较少使用,多见于文学或学术语境 |
文化背景 | 体现儒家思想中对道德修养和内心自律的重视 |
三、结语
“怵惕”虽非现代常用词汇,但其内涵深刻,体现了古人对内心情感的细腻观察。在阅读古典文献或研究传统文化时,理解“怵惕”的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与思想深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