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《临江之麋》阅读答案附翻译】《临江之麋》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寓言性散文,收录于《柳河东集》。文章通过一个动物故事,揭示了深刻的道理,常被选为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,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学价值。
原文:
临江之人,畋得麋麑,畜之。畜之数日,驯,稍与之游。其子见之,曰:“麋也,非犬也。”遂逐之。麋既驯,不复畏人。后数月,麋死。其父曰:“吾畜麋,非以养之也,欲使与犬同也。”其子曰:“夫兽,不可与犬同,亦不可与人同。今麋已与犬同,而不能自立,故死。”
译文:
临江有个猎人,捕到一只小鹿,把它养了起来。养了几日后,小鹿变得温顺,开始和人一起玩耍。他的儿子看见后说:“这是鹿,不是狗。”于是把鹿赶走了。鹿被驯服后,不再害怕人。几个月后,鹿死了。他的父亲说:“我养鹿,不是为了养它,而是想让它和狗一样。”儿子说:“野兽,不能和狗在一起,也不能和人在一起。现在鹿已经和狗一样了,却不能自己生存,所以死了。”
阅读理解与答案:
1.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?
答:寓言。
2. “临江之人”指的是谁?
答:一个住在临江地方的人。
3. “麋”在文中指的是什么?
答:一种动物,即小鹿或幼鹿。
4. “其子”为什么要把麋赶走?
答:因为他认为麋是野兽,不应与狗混在一起。
5. “麋既驯,不复畏人”的意思是?
答:鹿已经被驯服,不再害怕人类。
6. “麋死”的原因是什么?
答:因为它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,无法适应自然环境。
7. 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?
答:做人做事要保持本性,不能盲目模仿他人,否则会失去自我,最终导致失败。
8. “夫兽,不可与犬同,亦不可与人同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?
答:野兽不能和狗一样生活,也不能像人一样生活。
9. 作者借麋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?
答:表达了对盲目趋炎附势、丧失本性的批判。
10.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?
答: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,应该尊重自己的特点,不要一味迎合别人,否则可能会失去自我。
总结:
《临江之麋》是一篇寓意深刻、语言简练的寓言故事。通过对麋鹿命运的描写,反映了社会中一些人盲目追随潮流、失去自我本质的现象。文章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,还能引导他们思考人生、价值观等问题,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