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支玉恒《草原》第二课时教学实录】在语文教学中,阅读教学始终是核心内容之一。而《草原》这篇课文,作为一篇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优秀散文,历来是语文课堂中的经典篇目。支玉恒老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,围绕文本内容、语言特色和情感体验展开,展现出扎实的教学功底与深厚的人文素养。
本节课一开始,支老师并没有急于进入新课讲解,而是通过简短的回顾,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,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。他以提问的方式,让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,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对“草原”的初步印象。这一环节不仅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,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。
接着,支老师将重点放在了课文的语言赏析上。他选取了文中几处具有代表性的语句,如“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,空气是那么清鲜,天空是那么明朗”,并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其表达效果。他特别强调了“那么”一词的重复使用,指出这是作者为了加强语气、突出情感的一种写作手法。同时,他还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,让他们想象自己置身于草原之中,感受那种开阔、自由的氛围。
在教学过程中,支老师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。他设计了多个开放性问题,如“如果你是作者,你会用什么方式来描写草原?”、“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草原和你想象中的有什么不同?”这些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,也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情感与思想。
此外,支老师还巧妙地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。他通过朗读、模仿、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,让学生在沉浸式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与赞美。特别是在朗读环节,他要求学生注意语调的变化,强调节奏感和情感的表达,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。
最后,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,围绕“草原之美”这一主题展开交流。学生们各抒己见,有的从自然景色出发,有的则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发表看法。支老师适时给予点评和引导,既肯定了学生的观点,也进一步深化了他们的理解。
整堂课下来,支玉恒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,语言生动,富有感染力。他不仅教会了学生如何理解文章的内容,更培养了他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。通过这节《草原》的第二课时教学,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,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语文素养。
总之,支玉恒老师的这节《草原》教学实录,充分展现了他对语文教学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学习需求的精准把握,是一次极具启发性和示范性的课堂教学实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