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】一、活动目标:
1. 认知目标:通过观察和实验,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,知道哪些物体容易下沉,哪些物体容易上浮。
2. 能力目标: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,鼓励他们大胆尝试、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。
3. 情感目标: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,体验探索的乐趣,增强合作意识。
二、活动准备:
- 实验材料:透明水盆、清水、小石子、木块、塑料瓶盖、纸片、橡皮、海绵、铁钉等常见物品。
- 操作工具:小勺子、记录表(画有“沉”和“浮”的符号)、彩色贴纸。
- 环境布置:教室中设置一个“科学探索角”,摆放实验用具,营造探究氛围。
三、活动过程:
1. 导入环节(5分钟):
教师出示一个装满水的透明水盆,提问:“小朋友,你们看,我把这块石头放进水里,它会怎么样呢?”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想法。接着,教师邀请几位幼儿尝试将不同物品放入水中,观察它们的变化,引发幼儿的好奇心。
2. 探索实验(15分钟):
- 教师分发实验材料给每组幼儿,要求他们轮流尝试将物品放入水中,并观察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。
-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,教师适时引导他们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结果,如“我放了这个塑料瓶盖,它浮在水面上。”
- 鼓励幼儿互相交流,分享自己看到的现象。
3. 记录与总结(10分钟):
- 教师发放记录表,指导幼儿根据实验结果在相应位置贴上贴纸(如“沉”贴蓝色,“浮”贴黄色)。
-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回顾实验内容,总结哪些物体容易浮起来,哪些容易沉下去,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。
4. 延伸活动(5分钟):
教师提出问题:“如果我把一块石头绑在木头上,它会沉还是浮?”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尝试,并在下次活动中分享自己的发现。
四、活动延伸:
-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更多材料,如泡沫板、钥匙、布料等,让幼儿继续探索。
- 结合美术活动,让幼儿画出自己看到的“沉”和“浮”现象,加深理解。
五、活动反思:
本活动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,通过直观的操作和有趣的实验,帮助幼儿建立对“沉与浮”现象的基本认识。在活动中,教师注重引导幼儿观察、思考和表达,鼓励他们主动参与,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。
六、温馨提示:
-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,避免幼儿误吞小物件。
- 鼓励幼儿多说、多想、多动手,尊重每个孩子的探索过程。
注:本教案为原创内容,结合教学实践设计,旨在提高幼儿的科学兴趣与动手能力,适合中班幼儿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