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永生的眼睛》教学设计方案】一、教学背景分析
《永生的眼睛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性文章。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在女儿去世后,将她的角膜捐献给他人,从而让女儿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的故事。文章语言朴实,情感真挚,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精神。
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高年级学生,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,但对生命的意义、奉献精神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仍需引导。因此,教学设计应注重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的结合,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爱与奉献的力量。
二、教学目标设计
1. 知识与技能目标
- 理解课文内容,掌握生字新词,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-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、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方法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
- 通过自主阅读、合作探究、情境体验等方式,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- 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细节,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
- 感受捐献器官这一行为所体现的人文关怀与生命价值。
-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、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。
三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- 教学重点:理解“永生”的含义,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。
- 教学难点:引导学生理解捐献器官背后的深层意义,树立正确的生命观。
四、教学准备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相关图片资料、课文录音、拓展阅读材料。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查找有关器官捐献的相关资料。
五、教学过程设计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1. 播放一段关于器官捐献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,引发学生兴趣。
2. 提问导入:“你听说过‘永生’这个词吗?你觉得什么可以‘永生’?”
3. 引出课题:“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‘永生’的文章——《永生的眼睛》。”
(二)初读感知(10分钟)
1.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圈画生字词,初步了解文章内容。
2.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,如“捐赠”“眼角膜”“永生”等。
3. 提问引导: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?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?
(三)精读品析(20分钟)
1. 分段朗读,教师指导朗读技巧,注意语气、节奏。
2. 小组讨论:
- 父亲为什么决定捐献女儿的眼角膜?
- “永生”在这里指的是什么?
-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?为什么?
3. 全班交流,教师适时点拨,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情感。
(四)拓展延伸(10分钟)
1. 展示其他关于捐献器官的真实故事,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种无私精神。
2. 分组讨论:如果你是文中的孩子,你会怎么做?为什么?
3. 教师总结:生命虽然有限,但爱可以永恒;奉献可以让生命更有价值。
(五)课堂小结(5分钟)
1. 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与感悟。
2. 教师总结:通过这篇课文,我们不仅了解了捐献器官的意义,更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爱的力量。希望同学们都能珍惜生命,关爱他人。
六、作业布置
1. 写一篇读后感,谈谈你对“永生”的理解。
2. 查找一位捐献者的故事,写成简短的小报告。
七、板书设计
```
《永生的眼睛》
——爱与奉献的力量
生命有限,爱心永恒
眼睛传递光明,心灵传递温暖
捐献器官,让爱延续
```
八、教学反思(教师自评)
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、情感体验、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与感染力。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仍有提升空间,今后应更加注重问题的设计与引导策略的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