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语文课堂中,诗歌教学一直是学生理解传统文化、感受历史情感的重要途径。《七律·长征》作为一首经典红色诗词,不仅是毛泽东同志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生动记录,更是一首充满革命豪情与英雄气概的诗篇。本文以“七律·长征教学实录”为题,结合王崧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,探讨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,有效开展古诗文教学。
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,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、品析、讨论等方式,深入理解《七律·长征》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,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。王崧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,采用启发式教学法,鼓励学生主动思考、积极参与。
课堂伊始,王崧老师以一段简短的视频导入,展示红军长征的历史画面,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。随后,她带领学生逐句朗读《七律·长征》,并引导他们体会诗句中的节奏感与韵律美。在讲解过程中,她特别强调了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”这一句,指出其中所蕴含的坚定信念与乐观精神。
接着,王崧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,围绕“长征途中有哪些困难?”“红军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?”等问题展开交流。学生们积极发言,纷纷表达自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与敬佩。在这一环节中,教师适时点拨,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。
此外,王崧老师还设计了拓展活动,如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绘制“长征路线图”,或撰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中的“长征精神”。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,也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。
整堂课下来,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《七律·长征》,既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知识,又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。王崧老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“以生为本”的理念,充分展现了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与价值引领。
总之,《七律·长征》的教学不仅仅是对一首诗的解读,更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。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,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历史、感悟精神,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