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教材分析
《杨修之死》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,选自《三国演义》。本文通过叙述杨修因才华横溢而招致曹操猜忌,最终被杀的故事,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。文章语言简练,情节紧凑,人物形象鲜明,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。
二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:
-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、虚词的含义及用法。
- 理解课文内容,把握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原因。
-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。
2. 过程与方法:
- 通过小组合作、角色扮演等方式,深入理解人物心理。
-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,探讨人物命运的必然性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-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性分析能力。
- 引导学生思考“才”与“命”的关系,增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。
三、教学重难点
- 教学重点:理解杨修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原因。
- 教学难点:引导学生从历史和文学角度分析人物命运。
四、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播放《三国演义》主题曲片段,提问:“你认为在乱世中,才华是否能带来好运?”引发学生兴趣,引出课题。
(二)初读感知(10分钟)
1.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圈画不理解的字词。
2.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,如“数”、“竟”、“主簿”等。
3. 小组合作翻译全文,教师巡视指导。
(三)精读探究(20分钟)
1. 提问引导:
- 杨修是个怎样的人?从哪些事可以看出他的性格?
- 曹操为何要杀杨修?是出于什么动机?
2. 分析人物形象:
- 杨修:聪明、自负、直言不讳。
- 曹操:多疑、权谋、善于用人又怕威胁。
3. 讨论:杨修之死是偶然还是必然?你如何看待他的结局?
(四)拓展延伸(10分钟)
1. 结合《三国演义》其他章节,比较杨修与其他谋士的命运差异。
2. 拓展阅读:推荐学生阅读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对比项羽与杨修的悲剧命运。
3. 思维拓展:在现代社会中,“才”是否还容易招致祸端?如何避免类似悲剧?
(五)总结提升(5分钟)
1. 教师总结:杨修之死不仅是个人性格的悲剧,更是乱世中人才命运的缩影。
2. 学生谈收获:你从杨修身上学到了什么?对你有什么启示?
(六)布置作业(5分钟)
1. 完成课后练习题,巩固文言知识。
2. 写一篇短文,题目为《如果我是杨修》。要求结合自身实际,谈谈你对“才”与“智”的理解。
五、板书设计
```
杨修之死
|
才华出众 → 多疑善妒 → 被杀
| |
直言不讳权术高明
```
六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,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。但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,部分环节可进一步优化,以提升课堂效率。
此教案为原创内容,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认知水平,力求在教学中实现知识、能力与情感的统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