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可胜在敌】《孙子兵法》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,由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。其内容博大精深,涵盖战略、战术、心理、情报等多个方面,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、商业、管理等领域。“可胜在敌”是其中一句重要的军事思想,强调胜利的关键在于敌人是否犯错,而非自身是否强大。
一、原文与译文总结
原文 | 译文 |
“可胜在敌,不可胜在己。” | 能否取得胜利取决于敌人是否犯错,而自己能否不被打败则取决于自身的准备和实力。 |
“故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” | 所以善于作战的人,首先做到自己不会被打败,然后等待敌人出现可乘之机。 |
“不可胜者,守也;可胜者,攻也。” | 无法被打败的,是防守;能够获胜的,是进攻。 |
“故善守者,藏于九地之下;善攻者,动于九天之上。” | 善于防守的人,能隐藏得无影无踪;善于进攻的人,能发动如雷霆万钧。 |
二、核心思想总结
1. “可胜在敌”强调主动权在对方
胜负并非完全取决于己方的实力,而是要看敌人是否犯错。因此,将领应注重观察敌情,等待时机。
2. “不可胜在己”强调内修的重要性
即使敌人不犯错,己方也要做好充分准备,避免被击败。这体现了“以静制动”的思想。
3. “守”与“攻”的辩证关系
防守是基础,进攻是目的。只有在防守稳固的基础上,才能有效地发起攻击。
4. “藏于九地之下”与“动于九天之上”
这两句形象地表达了军队的隐蔽性和行动的突然性,强调了战略上的灵活性和主动性。
三、现代应用启示
- 企业管理:企业在竞争中要不断强化自身能力(不可胜),同时关注对手的弱点(可胜)。
- 个人发展:提升自身能力是基础,但也要学会观察环境和机会,抓住有利时机。
- 外交策略:在国际关系中,既要保持自身稳定(守),又要适时出击(攻),掌握主动权。
四、表格总结
概念 | 含义 | 应用方向 |
可胜在敌 | 胜利取决于敌人是否犯错 | 观察对手弱点,等待时机 |
不可胜在己 | 自身实力决定能否不败 | 强化内部建设,提升竞争力 |
守 | 防御、准备 | 稳定根基,积蓄力量 |
攻 | 主动出击 | 抓住机会,实现突破 |
藏于九地之下 | 隐蔽、低调 | 保持低调,避免暴露 |
动于九天之上 | 突然、强势 | 出其不意,迅速制胜 |
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,“可胜在敌”不仅是古代战争中的智慧,更是现代生活中应对挑战的重要原则。它提醒我们:胜利不仅靠实力,更靠智慧与时机的把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