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手舞足蹈的意思】“手舞足蹈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人非常高兴、激动或兴奋时,身体不由自主地做出大幅度的动作。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,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。
一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含义 |
| 手舞足蹈 | 形容人因极度高兴、激动或兴奋而手脚乱动,动作夸张。 |
二、来源与出处
“手舞足蹈”最早见于《诗经·大雅·灵台》:“钟鼓乐之,磬瑟友之,以乐以游,以愉以嬉。”虽然原文中没有直接出现“手舞足蹈”,但后人根据其表达的欢乐情绪,引申出这一说法。
后来在《礼记·乐记》中也有类似描述:“乐者,天地之和也;故圣人作乐以应天,制礼以配地……君子听之,足以感化人心,至于手舞足蹈。”
三、用法与例句
| 用法 | 说明 |
| 描述情绪 | 常用于描写人因喜悦、激动而做出夸张动作的情景。 |
| 比喻状态 | 可用于比喻事物发展到极致的状态。 |
例句:
- 看到自己获奖的消息,他高兴得手舞足蹈。
- 这个节目太精彩了,观众们看得手舞足蹈。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| 类别 | 词语 |
| 近义词 | 欢天喜地、兴高采烈、雀跃不已 |
| 反义词 | 呆若木鸡、面无表情、不动声色 |
五、使用注意
1. “手舞足蹈”多用于口语或文学作品中,书面语中较少使用。
2. 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,避免误解为“行为失态”或“不稳重”。
3. 有时也可用于讽刺他人过度表现,带有一定贬义色彩。
六、总结
“手舞足蹈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在极度高兴或激动时的外在表现。它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,也体现了汉语文化的细腻与幽默。在日常交流中,合理使用这一成语,能让表达更加生动有趣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