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既望和朔望是什么意思】在古代中国,人们通过观察月亮的圆缺变化来制定历法、安排农事和进行宗教活动。其中,“朔望”和“既望”是与月相变化密切相关的两个术语。它们不仅出现在天文历法中,也常用于古文和诗词中,用来表达时间或情感。
以下是对“既望”和“朔望”的详细解释:
一、
“朔望”是指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的合称。初一为“朔”,表示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,此时月亮不可见;十五为“望”,表示月亮运行到地球另一侧,此时月亮最圆最亮。因此,“朔望”常用来表示一个月的开始和结束。
“既望”则是指农历每月十六日。它是在“望”之后的一天,即月亮最圆之后的第二天。古人常用“既望”来表示时间的推移或对美好事物的留恋。
这两个词在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,如苏轼《赤壁赋》中有“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”,便是用“既望”来点明时间。
二、表格对比
术语 | 含义说明 | 时间点 | 特点说明 |
朔望 | 指农历每月初一(朔)和十五(望)的合称 | 初一、十五 | 朔:新月,不可见;望:满月,最亮 |
既望 | 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| 十六 | 望后一日,月亮渐亏 |
三、结语
“朔望”和“既望”不仅是古代历法中的重要概念,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它们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对时间的细腻感知。了解这些术语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传统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