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嚚昧的意思】在汉语中,“嚚昧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词语,常用于古代文献或文言文中。它由“嚚”和“昧”两个字组成,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,合在一起则形成一个具有特定语义的复合词。以下是对“嚚昧”的详细解释。
一、
“嚚昧”是一个形容人品或行为的词语,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格狡诈、昏庸、不明事理的状态。其中,“嚚”意为狡诈、奸猾;“昧”则表示愚昧、不明事理。两者结合,强调的是一个人不仅行为不端,而且缺乏智慧与判断力,容易被蒙蔽或误导。
在古文中,“嚚昧”多用于批评统治者或官员,指出其治理无方、心术不正,导致国家动荡或百姓受苦。因此,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,常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。
二、词语解析
字 | 拼音 | 含义 | 用法示例 |
嚚 | yín | 狡诈、奸猾 | “嚚人不可信。” |
昧 | mèi | 愚昧、不明事理 | “人多嚚昧,难以为政。” |
三、词语应用举例
1. 《左传》:“君若嚚昧,民将弃之。”
意思是:如果君主狡诈而昏庸,百姓将会背弃他。
2.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嚚昧,不能用人。”
意思是:项羽性格狡诈且昏庸,不懂得任用贤才。
3. 《资治通鉴》:“主嚚昧,则臣下多欺。”
意思是:如果君主昏庸,臣子就会趁机欺骗。
四、现代使用建议
由于“嚚昧”属于文言词汇,现代日常交流中较少使用。但在文学创作、历史研究或正式文章中,适当引用该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文化深度。需要注意的是,使用时应结合上下文,确保语义准确,避免误解。
五、总结
“嚚昧”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词语,形容人狡诈而不明事理。在古代文献中,常用于批评统治者或官员的失德行为。理解这一词语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化中的道德评价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