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旱涝保收什么意思】“旱涝保收”是一个常见的农业相关术语,用来形容农田在干旱或洪涝等极端天气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的收成。这个说法体现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,是农民和农业管理者非常关注的一个指标。
一、
“旱涝保收”是指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(如干旱或暴雨),农作物依然能够获得较好的收成。这通常依赖于良好的水利设施、科学的耕作方式以及合理的农业管理。具备“旱涝保收”能力的农田,不仅提高了粮食安全的保障,也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。
该术语常用于农村政策、农业发展规划以及农业科技推广中,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定义 | 在干旱或洪涝等极端天气条件下,仍能保持稳定收成的农业状态。 |
来源 | 中国农村长期农业生产经验总结,体现对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。 |
核心要素 | 1. 良好的灌溉与排水系统 2. 科学的种植技术 3. 合理的土壤管理 4. 高产作物品种选择 |
适用范围 | 主要用于农业领域,特别是粮食主产区。 |
意义 | 提高粮食产量稳定性,增强农业抗灾能力,保障粮食安全。 |
实现方式 | 通过修建水库、渠道、排灌系统,推广节水灌溉技术,优化作物结构等。 |
常见地区 | 中国北方平原、南方丘陵区等农业发达地区。 |
三、结语
“旱涝保收”不仅是对农业生产力的一种肯定,更是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,越来越多的农田正在向“旱涝保收”的目标迈进,为国家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