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付之阙如意思是什么】“付之阙如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书面语中,表示某件事情没有去做、没有实现,或者本应有却没有出现的情况。这个成语在表达上带有一定的正式和书面色彩,适用于描述制度、措施、责任等方面的缺失。
下面我们将从含义、用法、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相关内容。
一、
“付之阙如”出自古代文献,原意是“放在那里不管”,后来引申为“应当做却未做,应当有却无”。它通常用于描述某种职责、措施或事物的缺失,强调的是“应该存在但实际不存在”的状态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付之阙如”多用于正式场合,如政策执行、制度建设、管理责任等方面,用来指出问题所在,具有较强的批评或反思意味。
二、表格形式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付之阙如 |
拼音 | fù zhī què rú |
出处 | 出自《左传》等古籍,后广泛用于现代汉语 |
含义 | 表示某事本应有却未实施或不存在,强调“应当有而没有”的状态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常用于批评、分析或说明某项工作、制度、责任等的缺失 |
近义词 | 未落实、未实行、缺失、缺位 |
反义词 | 付诸实施、落实到位、有所作为 |
使用场景 | 政策、制度、管理、责任、措施等方面的缺失情况 |
例句 | 1. 该政策虽已提出,但迟迟未被付之阙如。 2. 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,不能总是付之阙如。 |
三、使用建议
“付之阙如”虽然表达清晰,但在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,更适合用于正式写作、公文、报告或学术文章中。使用时需注意上下文的搭配,避免因语境不当造成理解偏差。
总之,“付之阙如”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,准确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严谨性和说服力。了解它的含义与用法,有助于更好地掌握中文表达的技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