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连篇累牍】“连篇累牍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论内容繁多、冗长,缺乏重点,显得啰嗦和拖沓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书写方式,当时人们用竹简或木牍记录文字,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太多,就会“连篇累牍”,即一篇接一篇、一叠接一叠地写下去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连篇累牍”多用于批评那些内容重复、逻辑混乱、语言繁琐的文章或演讲,尤其在新闻报道、学术论文、官方文件等正式场合中较为常见。它强调的是“多”而“无用”的特点,而不是“丰富”或“详尽”。
一、词语解析
词语 | 含义 | 出处 | 用法 |
连篇累牍 | 形容文章或言论过多、冗长 | 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其文辞连篇累牍,而不切于事。” | 多用于书面语,带有贬义 |
连篇 | 一个接一个的篇章 | —— | 表示数量多 |
累牍 | 一叠接一叠的木牍 | —— | 表示内容繁多 |
二、使用场景与例句
场景 | 例句 |
新闻报道 | 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,常常连篇累牍地报道同一事件,缺乏深度分析。 |
学术论文 | 部分学生写作时容易陷入连篇累牍的陷阱,导致文章结构松散、重点不突出。 |
官方文件 | 某些政策文件被批评为连篇累牍,缺乏实际操作性。 |
日常交流 | 老师提醒学生:“写作文要简洁明了,不要连篇累牍。”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冗长乏味、拖泥带水、堆砌成篇 |
反义词 | 简明扼要、言简意赅、条理清晰 |
四、总结
“连篇累牍”是一个具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成语,主要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语内容过于冗长、重复,缺乏有效表达。在写作和表达中,应避免使用这种风格,注重内容的精炼与逻辑的清晰。无论是学术写作还是日常交流,简洁明了的语言往往更能打动读者,也更容易传达核心思想。
通过理解“连篇累牍”的含义及其使用场景,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,避免落入冗长乏味的写作误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