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充耳不闻什么意思】“充耳不闻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对某些声音或信息故意不去听、不去理会。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,但很多人对其具体含义和用法并不清楚。本文将对“充耳不闻”的意思进行详细解释,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。
一、成语释义
“充耳不闻”字面意思是“塞住耳朵,不听任何声音”。引申为:对别人说的话、劝告、批评等,故意装作没听见,不予理睬。这种行为通常带有消极、逃避或不屑的态度。
- 出处: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虽则见其有,而若不见;虽则闻其声,而若不闻。”
- 现代用法:多用于描述人在面对他人意见或批评时,选择忽视或拒绝接受。
二、成语用法
项目 | 内容 |
词性 | 动词性成语 |
结构 | 联合式 |
感情色彩 | 贬义 |
常见搭配 | “对……充耳不闻”、“对劝告充耳不闻” |
近义词 | 置若罔闻、听而不闻、视而不见 |
反义词 | 虚心听取、认真倾听、洗耳恭听 |
三、典型例句
1. 他对朋友的劝告充耳不闻,最终吃了大亏。
2. 面对批评,他总是充耳不闻,从不反思。
3. 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,对建议充耳不闻只会让人止步不前。
四、使用注意
- 适用场景:适用于批评、劝告、提醒等语境中,强调“不愿接受”或“故意忽视”。
- 语气:带有一定的贬义,表示对对方的不尊重或不重视。
- 避免误用:不要用于描述客观上听不到的情况(如听力障碍),而是指主观上的“不想听”。
五、总结
“充耳不闻”是一个表达主观忽视的成语,常用于批评那些对他人意见或劝告漠不关心的人。它不仅形象地描绘了“听而不闻”的状态,也反映出一种不负责任或傲慢的态度。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成语,有助于我们在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。
附表:成语“充耳不闻”详解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充耳不闻 |
拼音 | chōng ěr bù wén |
含义 | 对听到的声音或话语故意不理会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、劝告等语境 |
情感色彩 | 贬义 |
近义词 | 置若罔闻、听而不闻 |
反义词 | 虚心听取、洗耳恭听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充耳不闻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。在实际使用中,应根据语境合理运用,以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