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七步之才名词解释】“七步之才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才华横溢、文思敏捷,尤其在短时间内能迅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或诗句。这个成语源于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故事,常被用来赞美人的文学造诣和快速创作能力。
一、
“七步之才”最早出自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中记载的典故:曹操之子曹植在七步之内即兴作诗,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,因此被后人称为“七步之才”。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曹植的文学天赋,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对才子的一种高度赞誉。
该成语多用于形容人在写作、诗歌创作或其他文学领域中表现出极高的创造力和速度,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它不仅是对个人才华的认可,也承载着一种文化精神,象征着智慧与灵感的结合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七步之才 |
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 |
典故来源 | 曹植在七步内作诗,展现才华 |
含义 | 形容人有极高的文学才华,反应迅速,创作能力强 |
用法 | 多用于赞美他人在文学、诗歌等领域的突出表现 |
文化意义 | 象征智慧、灵感与快速思维,体现古代文人的理想人格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评价作家、诗人、创作者等在短时间内完成优秀作品的能力 |
相关成语 | 才高八斗、文不加点、出口成章 |
三、结语
“七步之才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代表着古代文人对才智的极致追求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挑战时,灵感与才华同样重要,而真正的才子,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现出最深的智慧与艺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