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地下水质量标准】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,广泛用于农业灌溉、工业用水和生活饮用水。为了保障地下水的水质安全,防止污染,确保其可持续利用,国家制定了相应的“地下水质量标准”。该标准对地下水中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明确规定,为水质监测、评价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一、标准概述
《地下水质量标准》(GB/T 14848-2017)是中国现行的地下水质量评价依据,适用于地下水的水质监测、评价和管理。该标准根据地下水的不同用途,将其分为五类,分别对应不同的水质要求。标准涵盖了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多方面的指标,旨在全面评估地下水的安全性与适用性。
二、地下水分类及水质要求
根据《地下水质量标准》,地下水按用途分为以下五类:
类别 | 用途 | 水质要求 |
I类 | 饮用水源地、天然矿泉水水源地 | 水质良好,可直接饮用或加工成饮用水 |
II类 | 农业灌溉、工业用水 | 水质较好,需适当处理后使用 |
III类 | 工业用水、一般景观用水 | 水质一般,需处理后使用 |
IV类 | 灌溉、非饮用工业用水 | 水质较差,需处理后使用 |
V类 | 非饮用用途、环境用水 | 水质较差,仅限于特定环境用途 |
三、主要检测指标
地下水质量标准中包含多项关键检测指标,主要包括:
指标类别 | 具体项目 | 标准限值(mg/L) |
物理指标 | 色度、浊度、嗅味、肉眼可见物 | 无明显异色、异味,无悬浮物 |
化学指标 | pH值、溶解氧、总硬度、氯化物、硝酸盐、氟化物、砷、汞、铅 | pH:6.5~8.5;总硬度≤450;硝酸盐≤20;氟化物≤1.0;砷≤0.01;汞≤0.001;铅≤0.01 |
生物指标 | 大肠菌群、细菌总数 | 大肠菌群≤3个/升;细菌总数≤100个/mL |
放射性指标 | 总α放射性、总β放射性 | ≤0.5 Bq/L;≤1.0 Bq/L |
四、标准实施的意义
1. 保障饮水安全:通过严格控制水质指标,确保居民饮用水的安全。
2. 指导水资源保护:为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。
3. 促进可持续发展: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,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。
4. 支持环境管理: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技术支撑。
五、总结
《地下水质量标准》是保障地下水安全的重要法规,通过对水质指标的科学设定,为不同用途的地下水提供了明确的水质要求。在实际应用中,应加强水质监测与管理,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。同时,公众也应提高环保意识,共同维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与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