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旁征博引是什么意思】“旁征博引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在说话或写文章时,广泛地引用各种资料、文献或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,使论述更加充分、有说服力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论据的丰富性和权威性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旁征博引 | 指在论证时广泛地引用各种资料和事例,以增强说服力。 |
二、出处与用法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该成语最早见于清代学者章学诚的《文史通义》中,原意为“旁采博引”,后演变为“旁征博引”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尤其是学术论文、演讲、辩论等正式场合,表示引用广泛、论证严谨。 |
例句 | 他在论文中旁征博引,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和权威数据,令人信服。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引经据典、引古证今、广征博引 |
反义词 | 空泛无物、言之无物、泛泛而谈 |
四、使用注意事项
注意点 | 说明 |
适度引用 | 虽然旁征博引能增强说服力,但过度堆砌资料可能显得啰嗦,影响表达清晰度。 |
逻辑连贯 | 引用材料应与主题紧密相关,避免牵强附会。 |
权威来源 | 引用的内容最好来自可信的资料或权威人士的观点,以提高可信度。 |
五、总结
“旁征博引”是中文中一个非常实用的成语,尤其在需要进行深入论证或写作时,能够有效提升内容的质量和说服力。它不仅体现了说话者的知识面,也展现了其严谨的思维和扎实的功底。但在使用时也应注意适度与逻辑性,避免陷入“引用堆砌”的误区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语言现象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