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动声色的意思】“不动声色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事情时,外表平静,情绪不外露,即使内心有波动,也表现得非常冷静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一个人在紧张、危险或突发事件面前,依然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拼音 | 解释 | 出处 | 用法 |
不动声色 | bù dòng shēng sè | 不说话,不流露感情。形容人沉着冷静,情绪稳定。 | 《红楼梦》 | 作谓语、状语;多用于书面语 |
二、词义解析
- 不:表示否定。
- 动:指情绪的波动或动作的变化。
- 声:声音,引申为言语或情绪表达。
- 色:脸色,表情。
合起来,“不动声色”就是指人在面对事情时,既不发出声音,也不改变脸色,表现出一种极度的冷静与克制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面不改色、镇定自若、临危不惧 |
反义词 | 喜形于色、惊慌失措、手足无措 |
四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面对突发状况 | 他虽然被吓了一跳,但还是不动声色地处理了问题。 |
在谈判中 | 对方提出苛刻条件,她不动声色地回应,让对方感到压力。 |
应对危机 | 火灾发生时,他不动声色地指挥大家撤离,没有引起混乱。 |
五、文化背景与延伸意义
“不动声色”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,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和处事态度。在传统文化中,这种表现常被视为成熟、稳重的象征。尤其在古代官场、军事或外交场合中,能够“不动声色”往往意味着具备极强的控制力和判断力。
六、总结
“不动声色”是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,强调的是人在情绪和行为上的高度克制。它不仅适用于日常交流,也广泛应用于文学、影视、历史等各类文本中。掌握其含义与用法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。
关键点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不动声色 |
含义 | 不说话,不露情绪,表现冷静 |
出处 | 《红楼梦》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作谓语或状语 |
近义词 | 面不改色、镇定自若 |
反义词 | 喜形于色、惊慌失措 |
使用场景 | 谈判、危机处理、突发事件等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