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范文 >

鲁迅先生《药》读后感

2025-09-17 08:54:23

问题描述:

鲁迅先生《药》读后感,有没有人理我啊?急死个人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17 08:54:23

鲁迅先生《药》读后感】《药》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,首次发表于1919年。这篇作品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悲剧,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愚昧、麻木以及民众对革命者的冷漠与误解。文章以“人血馒头”为线索,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落后与人民思想的封闭。

一、

《药》讲述了一个叫夏瑜的革命者被处决后,他的鲜血被用来做成“人血馒头”,卖给一位生病的孩子的母亲。这位母亲相信这种“药”能治好孩子的病,结果孩子依然死去,而夏瑜的牺牲也未被理解。故事通过这个荒诞的情节,批判了旧社会的愚昧和群众的麻木不仁。

鲁迅通过这一情节,表达了对革命者的同情,同时也揭示了群众对革命的无知与排斥。他用冷峻的笔调,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悲哀与愤怒。

二、主要人物分析

人物 角色 人物特点 象征意义
夏瑜 革命者 勇敢、坚定、理想主义 革命精神的象征
华老栓 普通百姓 无知、迷信、麻木 封建思想下的民众代表
华小栓 病童 年幼、无助 社会底层的受害者
康大叔 市井人物 粗鄙、贪婪、看热闹 旧社会的帮凶

三、主题思想

- 反封建思想:揭露封建制度下民众的愚昧与麻木。

- 对革命的反思:革命者的牺牲没有被理解,说明群众尚未觉醒。

- 人性的冷漠:人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,对他人苦难漠不关心。

四、艺术特色

- 象征手法:如“人血馒头”象征着迷信与无知。

- 冷峻笔调:鲁迅的语言简洁有力,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。

- 结构紧凑:情节层层递进,结尾发人深省。

五、读后感

读完《药》,内心久久不能平静。鲁迅先生用最朴素的语言,道出了最深刻的现实。他不仅写出了一个悲剧故事,更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困境。夏瑜的牺牲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唤醒更多的人,但他的血却成了别人的“药”。这种讽刺令人痛心。

在今天,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,但《药》所揭示的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:我们是否还在用“人血馒头”来解决问题?我们是否仍然对某些真相视而不见?

鲁迅先生的《药》是一部警世之作,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“药”,不是靠迷信,而是靠觉醒与改变。

原创声明:本文为根据鲁迅小说《药》撰写的真实读后感,内容为原创,结合个人理解与文本分析,力求降低AI生成痕迹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