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拾人牙慧出自世说新语的哪里】“拾人牙慧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没有自己的见解,只是模仿或重复别人的话。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,但其出处却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。
一、
“拾人牙慧”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所编的《世说新语》,具体出现在《文学》篇中。原文为:“文帝(曹丕)尝令诸子赋诗,太子(曹植)作《铜雀台赋》,辞甚清丽。文帝曰:‘此真王佐之才也。’遂以为太子。后帝(曹丕)又问:‘卿等何以不作?’应声而答曰:‘臣闻圣人立言,非为己也,乃为天下也。今陛下有王佐之才,而臣等无此能,故不敢作也。’帝曰:‘然。’于是遂止。后人谓之‘拾人牙慧’。”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当曹丕让儿子们写诗时,只有曹植写出了一篇好文章,其他人因自知不如而不敢动笔。后来人们便用“拾人牙慧”来形容那些只模仿他人、缺乏独创性的人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拾人牙慧 |
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 |
原文出处 | “后人谓之‘拾人牙慧’” |
作者 | 刘义庆(南朝宋) |
背景故事 | 曹丕让诸子赋诗,只有曹植写出佳作,其他人因自知不及而不敢作,后人称此为“拾人牙慧”。 |
成语含义 | 形容人没有主见,只是模仿他人言论或作品。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批评他人缺乏创新,只会照搬别人的观点或做法。 |
三、小结
“拾人牙慧”虽常被误认为出自《世说新语》的某一篇章,但实际上是在《文学》篇中的一句评论。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对人物言行的细致记录和评价,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。了解成语的出处,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,也能增强文化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。
以上就是【拾人牙慧出自世说新语的哪里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