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初中语文教学随笔-20210414083126x】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,常常会有一些瞬间让人停下脚步,细细回味。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,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洒在课桌上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墨香。我正准备上一节普通的语文课,心里却莫名地有些期待。
那天的教学内容是《背影》这篇课文。这是一篇经典散文,作者朱自清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父亲送别儿子时的深情。课堂上,我先让学生们自由朗读,然后引导他们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,比如父亲买橘子时的“蹒跚”、“努力”等词语,试图让他们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父爱。
然而,我发现学生们的反应并不热烈。他们似乎对这种情感表达已经有些麻木,或者说是缺乏共鸣。我开始反思:是不是我的教学方式太过传统?是不是我忽略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?
于是,我决定换一种方式。我不再局限于逐句讲解,而是让同学们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。有的同学说,每次离家上学时,母亲总是默默站在门口,一句话也不说;有的同学提到,父亲虽然不善言辞,但总会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。这些真实的经历,让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。
当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站起来说:“我爸爸从不问我成绩怎么样,但他每天都会给我带一杯热牛奶。”那一刻,教室里安静下来,所有人都被这句话打动了。我看到几个孩子悄悄擦了擦眼睛。
这让我意识到,语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,更是情感的传递。我们教的不只是文章,而是如何理解人、感受人、表达人。每一篇课文,都是一个通往心灵的窗口。
后来,我在批改作文时,发现很多学生开始尝试用更细腻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生活。他们不再只是写“我很高兴”,而是写“阳光照在脸上,暖暖的,像妈妈的手”。这种变化,让我感到欣慰。
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唤醒。每一次课堂上的小改变,都可能在某个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。而作为老师,我们要做的,就是耐心地等待它发芽、生长。
在这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教育旅程中,我始终相信:语文的力量,在于它能触动人心,也能照亮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