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阿长与山海经www(-PPT课件)】一、教学目标
1. 理解鲁迅笔下“阿长”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,感受作者对她的复杂情感。
2. 分析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中所体现的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。
3. 探讨文章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人性思考。
二、作者简介
鲁迅(1881—1936),原名周树人,浙江绍兴人,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。他的作品以犀利的笔锋揭示社会现实,深刻反映人民的苦难与觉醒。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出自其散文集《朝花夕拾》,是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重要文章。
三、课文背景
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写于1926年,收录在《朝花夕拾》中。文章通过回忆儿时保姆阿长的故事,表达了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怀念与敬意,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。
四、人物形象分析
1. 阿长
- 身份:鲁迅童年的保姆
- 特点:粗俗、迷信、唠叨,但心地善良、勤劳朴实
- 代表意义:象征着旧社会中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,虽不识字,却有着真挚的情感
2. 鲁迅
- 角色:回忆者、观察者
- 情感:既有对阿长的不满,也有深深的感激与怀念
五、情节梳理
1. 初识阿长:她是个“黄胖而矮”的女人,说话“大音”,喜欢“切切察察”。
2. 规矩繁多:她教鲁迅许多繁琐的礼节,如“人死了,不该说‘死掉’,必须说‘老掉了’”。
3. 讲“长毛”故事:她讲述自己如何躲避“长毛”的经历,表现出一种朴素的生存智慧。
4. 买《山海经》:最打动鲁迅的是阿长为他买来《山海经》,这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与努力。
六、主题思想
本文通过回忆阿长的种种行为,展现了作者对这位平凡人物的深切怀念。文章不仅表达了对阿长的感激之情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轻视与误解,以及鲁迅对人性温暖的珍视。
七、写作特色
1. 语言质朴自然:鲁迅用平实的语言描写生活细节,使人物形象生动真实。
2. 情感真挚动人:通过对阿长的回忆,表达出一种深沉而细腻的情感。
3. 对比手法:通过阿长的“愚昧”与“善良”形成鲜明对比,增强文章的感染力。
八、教学建议
1.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,理解“阿长”这一人物形象。
2.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性格,培养批判性思维。
3. 结合《朝花夕拾》其他篇章,拓展阅读范围,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。
九、板书设计
```
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
——鲁迅
人物:阿长(平凡、善良)
情感:怀念、感激
主题:人性的光辉
写作:质朴、真挚
```
十、总结
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是一篇充满温情与哲思的文章。它不仅记录了鲁迅的童年记忆,更传递了他对普通人、对生活的深刻思考。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学的力量,以及人性中最真实的光芒。
---
如需制作PPT课件,可将以上内容分章节整理,配合图片、插图、关键词等元素,增强课堂互动与学习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