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常建(mdash及及mdash及《破山寺后禅院》)】在唐代众多诗人中,常建虽不如李白、杜甫那样声名显赫,但他的诗作却以清幽淡远、意境深远著称。其中,《破山寺后禅院》便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,以其空灵的意境和深邃的哲思,成为后世文人吟咏不绝的经典。
《破山寺后禅院》全诗如下:
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
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
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
万籁此都寂,但余钟磬音。
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清晨时分进入一座古寺,眼前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。阳光洒在高高的树林上,小路曲折蜿蜒,通向深处的禅房,那里花木繁茂,充满生机。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,将自然景色与内心的宁静融为一体,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。
“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”一句,尤为精妙。山间的光影让鸟儿感到愉悦,潭水的倒影映照出心灵的空明。这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,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净化与升华。诗人在此找到了内心的安宁,仿佛尘世的喧嚣都被隔绝在外。
最后两句“万籁此都寂,但余钟磬音”,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静谧的氛围。万物归于沉寂,唯有寺庙中的钟磬之声回荡在空气中,给人一种空灵、悠远的感觉。这种“无声胜有声”的意境,正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审美追求。
常建的这首诗,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,也体现了他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向往。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,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平静与超脱,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心灵的净土。
可以说,《破山寺后禅院》不仅是一首写景诗,更是一首哲理诗,它引导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,在喧嚣之中倾听心灵的声音。正如古人所言: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。”常建的这首作品,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