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范文 >

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,急!求解答,求此刻有回应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8-07 05:06:30

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】《烛之武退秦师》是《左传》中一篇著名的叙事散文,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凭借智慧与口才,成功说服秦国撤军、避免郑国被攻的故事。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古代外交的智慧,也体现了个人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担当与才能。

一、原文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

晋侯、秦伯围郑,以其无礼于晋,且贰于楚也。晋军函陵,秦军氾南。

佚之狐言于郑伯曰:“国危矣!若使烛之武见秦君,师必退。”公从之。

夜,缒而出。见秦伯曰:“秦、晋围郑,郑既知亡矣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,敢以烦执事。越国以鄙远,君知其难也。焉用亡郑以陪邻?邻之厚,君之薄也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,行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,君亦无所害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,许君焦、瑕,朝济而夕设版焉,君之所知也。夫晋,何厌之有?既东封郑,又欲肆其西封,若不阙秦,将焉取之?阙秦以利晋,唯君图之。”

秦伯说,与郑人盟。使杞子、逢孙、杨孙戍之,乃还。

子犯请击之。公曰:“不可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。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;失其所与,不知;以乱易整,不武。吾其还也。”亦去之。

二、译文

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出兵包围了郑国,因为郑国对晋国不恭敬,同时又对楚国有二心。晋军驻扎在函陵,秦军驻扎在氾南。

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:“国家已经很危险了!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,晋军一定会撤退。”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。

夜里,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吊下去,去见秦穆公。他说:“秦、晋两国包围郑国,郑国知道自己快要灭亡了。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利,那我也不敢冒犯您。然而,跨越别国来统治远方的土地,这本来就是困难的事。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实力呢?邻国实力增强,就等于您的力量被削弱了。如果您放弃攻打郑国,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,让使者来往时有所依靠,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。况且,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,他答应给您焦、瑕两地,但早上渡河回来,晚上就在那里筑墙防御,这是您所知道的。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?既然已经把郑国作为东边的屏障,又想向西扩张,如果不损害秦国的利益,他们又能从哪里取得土地呢?损害秦国来使晋国获利,希望您仔细考虑。”

秦穆公听了很高兴,便与郑国结盟。派杞子、逢孙、杨孙留守郑国,然后撤军回国。

晋国的大夫子犯请求进攻秦军。晋文公说:“不能这样做。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,我就到不了这个地步。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,这是不仁;失去自己的同盟者,这是不明智;用混乱代替整齐,这是不武。我们还是回去吧。”于是也撤军离开了。

三、赏析与启示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虽然篇幅不长,但却结构紧凑、语言精炼,充分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外交智慧。烛之武在国家危急时刻挺身而出,以理服人、以情动人,最终成功瓦解了秦晋联军,保全了郑国。

文章通过烛之武的劝说,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: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,利益是决定一切的关键。秦穆公之所以撤军,正是因为烛之武指出,继续攻郑只会让晋国获利,而秦国并没有实际好处。

此外,文中也反映了“忠义”与“仁德”的思想,如晋文公在得知秦军撤退后,虽有胜机却不趁势追击,体现了君子风范。

四、总结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,更是一篇充满智慧与哲理的佳作。它告诉我们,在面对强敌时,冷静分析、合理应对往往比盲目对抗更为有效。烛之武的成功,正是因为他深谙人心、善于言辞,最终以一人之力改变了整个战局。

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,不妨深入阅读《左传》,感受古人的智慧与风骨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