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范文 >

《中庸》全文及译文(收藏完整版)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《中庸》全文及译文(收藏完整版),急到抓头发,求解答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8-07 04:26:11

《中庸》全文及译文(收藏完整版)】《中庸》是儒家经典“四书”之一,原为《礼记》中的一篇,后被宋代大儒朱熹单独抽出,与《大学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合编为“四书”,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。《中庸》强调“中和之道”,主张在行为、情感、思维上保持适度、平衡,避免极端,追求和谐与稳定。

一、《中庸》原文

第一章

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

第二章

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

第三章

仲尼曰:“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”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;小人之中庸也,小人而无忌惮也。

第四章

子曰:“舜其大知也与!舜好问而好察迩言,隐恶而扬善,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,其斯以为舜乎!”

第五章

子曰:“回之为人也,择乎中庸,得一善,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。”

第六章

子曰:“人皆曰‘予知’,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,而莫之知辟也。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;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”

第七章

子曰:“君子之道,费而隐。夫妇之愚,可以与知焉;及其至也,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。天地之大也,人犹有所憾。故君子语大,天下莫能载焉;语小,天下莫能破焉。”

第八章

子曰:“道不远人,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”

第九章

子曰:“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”

第十章

子曰:“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险以侥幸。”

第十一章

子曰:“射有似乎君子,失诸正鹄,反求诸其身。”

第十二章

子曰:“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。”

第十三章

子曰:“人之过也,各于其党。观过,斯知仁矣。”

第十四章

子曰:“苟志于仁矣,无恶也。”

第十五章

子曰:“我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。”

第十六章

子曰:“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”

第十七章

子曰:“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”

第十八章

子曰:“未知生,焉知死?”

第十九章

子曰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

第二十章

子曰:“君子和而不同,同而不和。”

第二十一章

子曰:“君子周急不继富。”

第二十二章

子曰:“贤者辟世,其次辟地,其次辟色,其次辟言。”

第二十三章

子曰:“作者七人矣。”

第二十四章

子曰:“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。”

第二十五章

子曰:“人而无恒,不可以作巫医。”

第二十六章

子曰:“譬如为山,未成一篑,止,吾止也;譬如平地,虽覆一篑,进,吾往也。”

第二十七章

子曰:“语之而不惰者,其回也与!”

第二十八章

子曰:“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”

第二十九章

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

第三十章

子曰:“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”

第三十一章

子曰:“吾与点也。”

第三十二章

子曰:“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
第三十三章

子曰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久矣。”

二、《中庸》译文

第一章

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叫做“性”,遵循本性行事叫做“道”,修养这条道叫做“教”。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,如果可以离开,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。因此,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要谨慎,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惕。最隐蔽的地方最容易显露,最细微的事情最容易显现,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。

第二章

喜怒哀乐等情绪尚未表现出来的时候,叫做“中”;表现出来但都合乎节度,叫做“和”。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,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。达到中和的状态,天地就会各安其位,万物也会生长繁衍。

第三章

孔子说:“君子实行中庸之道,小人违背中庸之道。”君子之所以能够实行中庸,是因为他时刻保持中道;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,是因为他们无所顾忌、肆意妄为。

第四章

孔子说:“舜真是有大智慧啊!他喜欢提问并善于听取浅近的话语,隐藏别人的过错,赞扬别人的善行,掌握事物的两端,用中道来治理百姓,这正是舜的伟大之处吧!”

第五章

孔子说:“颜回的为人,选择中庸之道,一旦得到一件善事,就会牢牢铭记,不会丢失。”

第六章

孔子说:“人们都说自己聪明,却像被驱赶进入陷阱一样,不知道躲避。我曾经整天思考,不如片刻学习所得;我曾经踮起脚尖眺望,不如登上高处看得更远。”

第七章

孔子说:“君子之道广大而深奥。即使是普通男女,也可以了解它;但如果深入研究,即使是圣人也有不懂的地方。天地如此广大,人仍有遗憾。因此,君子讲大道,天下没有人能承载;讲小事,天下也没有人能破坏。”

第八章

孔子说:“道并不远离人,如果一个人为了道而远离人,那他就不能称为道。”

第九章

孔子说:“君子安于自己的位置而行事,不追求超出自己身份之外的事。”

第十章

孔子说:“君子安于现状等待命运的安排,小人则冒险寻求侥幸。”

第十一章

孔子说:“射箭就像君子的行为,如果射偏了靶子,应该反省自己。”

第十二章

孔子说:“我没有见过像爱好美德那样爱好的人。”

第十三章

孔子说:“人的过错,各有其类别。观察他的过错,就可以知道他是否仁德。”

第十四章

孔子说:“如果立志于仁,就不会有恶行。”

第十五章

孔子说:“我没见过能看见自己的过错并自我反省的人。”

第十六章

孔子说:“仁德的人,自己想要立身,也帮助别人立身;自己想要通达,也帮助别人通达。”

第十七章

孔子说:“连人都不能侍奉好,怎么能侍奉鬼神呢?”

第十八章

孔子说:“不了解生,怎么了解死呢?”

第十九章

孔子说:“质朴胜过文采,就会显得粗野;文采胜过质朴,就会显得虚浮。只有文采与质朴相得益彰,才是君子。”

第二十章

孔子说:“君子和睦相处却不盲从,与人一致却不结党营私。”

第二十一章

孔子说:“君子救济急需的人,而不是资助富人。”

第二十二章

孔子说:“贤人避世,次一等的避地,再差一点的避色,最差的避言。”

第二十三章

孔子说:“写出这些话的人有七位。”

第二十四章

孔子说:“我没有见过像爱好美德那样爱好的人。”

第二十五章

孔子说:“一个人如果没有恒心,就不能做巫医。”

第二十六章

孔子说:“比如堆土成山,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,停下来,是我自己停止的;比如平整土地,虽然只倒了一筐土,继续前进,也是我自己选择的。”

第二十七章

孔子说:“对他说话而不懒惰的人,大概就是颜回吧!”

第二十八章

孔子说:“看他做了什么,观察他是如何做的,考察他安心于什么,这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?还能隐藏什么呢?”

第二十九章

孔子说:“温习旧的知识,从而获得新的理解,就可以做老师了。”

第三十章

孔子说:“学习好像追赶不上,还怕失去它。”

第三十一章

孔子说:“我赞同曾点的观点。”

第三十二章

孔子说:“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。”

第三十三章

孔子说:“中庸作为道德,是最高的境界啊!人们已经很久没有实践它了。”

三、结语

《中庸》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,更是指导人们修身养性的指南。它提倡的“中和”思想,至今仍对个人修养、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。无论是古代士人还是现代人,都能从中汲取智慧,找到内心的平衡与生活的方向。

如需进一步探讨《中庸》的思想内涵或与其他经典的比较,欢迎继续阅读与交流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