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采桑子(轻舟短棹西湖好)-课件】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技能
- 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,掌握词的基本常识。
- 理解《采桑子·轻舟短棹西湖好》的词意,体会其语言风格和意境美。
-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。
2. 过程与方法
- 通过朗读、品析、讨论等方式,引导学生感受词中描绘的西湖美景。
- 结合课文内容,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- 感受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,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。
-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,提升审美情趣。
二、作者简介
欧阳修(1007—1072),字永叔,号醉翁,晚号六一居士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政治家。他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以散文著称,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词人。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,情感真挚,尤其在词的创作上,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人生感悟。
《采桑子》是词牌名,原为唐代教坊曲名,后成为词调名。本词写的是作者游览西湖时的所见所感,展现了西湖的美丽风光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。
三、课文解析
原文:
> 轻舟短棹西湖好,绿水逶迤。
> 芳草长堤,隐隐笙歌处处随。
> 无风水面琉璃滑,不觉船移。
> 微动涟漪,惊起沙禽掠岸飞。
逐句赏析:
1. “轻舟短棹西湖好,绿水逶迤。”
开篇点题,直接表达对西湖的喜爱。“轻舟短棹”描绘出一种悠闲自在的游湖方式,“绿水逶迤”则写出西湖水道曲折绵延的景色,画面感极强。
2. “芳草长堤,隐隐笙歌处处随。”
描绘了湖边绿草如茵、长堤蜿蜒的景象,同时隐约传来乐声,表现出西湖不仅风景优美,还有人文气息,充满生活气息。
3. “无风水面琉璃滑,不觉船移。”
写湖面平静如镜,仿佛琉璃般光滑,船行其中却感觉不到移动,突出西湖的宁静与安详。
4. “微动涟漪,惊起沙禽掠岸飞。”
最后一句笔锋一转,轻微的波动打破了水面的平静,惊飞了岸边的鸟儿,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、富有动感。
四、艺术特色
1. 意境优美,画面感强
全词通过对西湖景物的细腻描写,营造出一幅清丽、宁静、灵动的江南水乡画卷。
2. 语言简练,节奏明快
用词简洁,句式长短交错,朗朗上口,读来节奏流畅,富有音乐性。
3. 情景交融,情感真挚
作者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,也流露出内心的愉悦与闲适,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向往。
五、拓展延伸
1. 比较阅读
可将本词与苏轼的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进行对比,分析两位文人对西湖的不同描写方式及情感表达。
2. 写作训练
引导学生模仿本词的写法,尝试描写自己家乡或熟悉的风景,练习运用形象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。
3. 文化探究
介绍宋代文人游览西湖的文化传统,探讨古人如何通过诗词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态度。
六、板书设计
```
《采桑子·轻舟短棹西湖好》
——欧阳修
一、作者简介:欧阳修,北宋文学家
二、词牌说明:《采桑子》
三、内容理解:
轻舟短棹 → 西湖之美
绿水逶迤 → 风景秀丽
芳草长堤 → 人文气息
无风琉璃 → 宁静安详
惊起沙禽 → 动静结合
四、艺术特色:
意境优美、语言简练、情景交融
```
七、课后作业
1. 背诵并默写《采桑子·轻舟短棹西湖好》。
2. 用自己的话描述你心中的西湖,并尝试写一段小短文。
3. 查阅资料,了解欧阳修的其他作品,选择一首进行赏析。
八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通过朗读、讲解、赏析等方式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,激发了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,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