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多收了三五斗》教学设计1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能力:
- 了解《多收了三五斗》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。
- 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。
- 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及语言特色。
2. 过程与方法:
- 通过阅读、讨论、分析等方式,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。
-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,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-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、关心农民命运的情感态度。
-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,增强社会责任感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- 教学重点:
- 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农民的生存困境。
- 分析人物形象及语言表达的特点。
- 教学难点:
-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与社会批判意识。
三、教学准备:
1. 教师准备:
- 准备课文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。
- 设计教学流程与课堂活动。
- 制作PPT课件,辅助教学。
2. 学生准备:
- 预习课文,初步了解故事情节。
- 思考课文中的关键问题,如“为什么农民丰收却更苦”等。
四、教学过程: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:“同学们,你们知道在旧中国,农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吗?他们辛勤劳动,收获粮食,但为何仍然生活艰难?”引出课题《多收了三五斗》,并简要介绍作者叶圣陶及其写作背景。
(二)整体感知(10分钟)
1.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标出不理解的词语。
2. 教师讲解部分生词,如“粜米”、“盘剥”等。
3.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,明确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主要人物。
(三)深入分析(20分钟)
1. 分组讨论:
- 小组合作探究:课文中的农民为什么“多收了三五斗”反而更苦?
- 讨论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,分析社会阶级矛盾。
2. 教师点拨:
-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农民的言行,体会其心理变化。
- 结合时代背景,分析农民命运背后的制度原因。
3. 人物形象分析:
- 分析老通宝、细阿九等人物的性格特点。
- 讨论这些人物如何体现当时农民的普遍遭遇。
(四)语言赏析(10分钟)
1. 教师选取文中典型语句进行讲解,如“多收了三五斗,还是不能吃饱饭”,分析其语言风格与表现力。
2. 学生尝试模仿文中的语言风格,进行小练笔,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。
(五)总结升华(5分钟)
1.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,总结主题思想:揭露旧中国农村的贫困与压迫,表现农民的苦难命运。
2. 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,思考今天的农民是否还面临类似问题,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。
(六)布置作业(2分钟)
1. 写一篇短文,题目为《我眼中的农民》,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。
2. 阅读叶圣陶其他作品,比较其写作风格。
五、教学反思:
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《多收了三五斗》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辨能力,提升语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