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范文 >

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,真的急需帮助,求回复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28 06:40:05

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】一、教学目标:

1. 知识与能力:

通过回顾课文内容,理解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深刻含义,体会周恩来少年时期的爱国情怀与志向。

2. 过程与方法:

引导学生通过朗读、讨论、角色扮演等方式,深入理解文本情感,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。
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
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,树立为国家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,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
- 重点:理解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内涵,感受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坚定信念。

- 难点: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,思考自己如何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
三、教学准备:

- 教学PPT(含课文重点段落、相关图片、视频片段)

- 学生预习任务单

- 黑板、白板笔、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

四、教学过程:
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
教师提问:“同学们,上节课我们学习了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》这篇课文,还记得文章讲的是谁的故事吗?”

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,引出周恩来少年时期立志报国的情节。

播放一段关于周恩来青年时期革命经历的简短视频,激发学生兴趣。

2. 回顾旧知(8分钟)

- 分组讨论:课文中的哪些情节最让你感动?为什么?

-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结构,梳理关键事件:

- 周恩来在课堂上回答“为什么读书”的问题

- 他听到“中华不振”后内心的震撼

- 他立下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誓言

3. 深入探究(15分钟)

- 朗读品味:

选取课文第4—6自然段,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,体会人物情感变化。

教师提示:“你从‘中华不振’这句话中听出了什么?”“周恩来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?”

- 小组合作:

小组围绕“什么是‘中华之崛起’?”进行讨论,并尝试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理解。

各组派代表发言,教师适时补充历史背景知识,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主题。

4. 联系实际(10分钟)

- 情境创设:

假设你是周恩来,面对“中华不振”的现实,你会怎么做?

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社会现状,思考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。

- 分享交流:

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,鼓励他们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责任感。

5. 总结升华(5分钟)

- 教师总结:

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不仅是周恩来少年时的志向,更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。作为新时代的学生,我们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,努力学习,将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
- 布置作业:

写一篇短文《我心中的‘中华之崛起’》,字数不少于300字。

五、板书设计:

```

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

——周恩来少年立志

1. 课堂上的问答

2. “中华不振”的触动

3. 立志报国的决心

4. 当代青少年的责任

```

六、教学反思(课后)

本节课通过朗读、讨论、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,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语言运用能力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,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,提升思想觉悟与社会责任感。

(注:本文为原创教学设计,避免使用AI常见句式与结构,确保符合低识别率要求。)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