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范文 >

长恨歌教案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长恨歌教案,有没有大神路过?求指点迷津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15 22:14:56

长恨歌教案】一、教学目标:
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

- 理解《长恨歌》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,掌握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。

-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。

-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。
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

- 通过朗读、讨论、赏析等方式,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。

-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,深入理解诗歌内涵。
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

- 感受诗中所表达的爱情悲剧与人生无常,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。

-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与审美情趣。
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
- 重点:理解《长恨歌》的主题思想,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变化。

- 难点: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,如象征、对比、抒情等,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蕴。

三、教学准备:

- 多媒体课件(含《长恨歌》全文、相关图片、音频朗诵等)

- 教学参考书及辅助资料

- 学生预习任务:熟读课文,标出疑难字词,初步了解故事梗概

四、教学过程设计:

第一课时:初读感知,整体把握
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
- 展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历史画面或影视片段,引导学生思考“爱情”与“命运”的关系。

- 提问:“你认为最动人的爱情故事是什么?为什么?”引发学生兴趣。

2. 介绍作者与背景(10分钟)

- 白居易简介:唐代著名诗人,倡导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。

- 《长恨歌》创作背景:反映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,以及对帝王爱情悲剧的反思。

3. 朗读与疏通文意(20分钟)

- 教师示范朗读,学生跟读,注意节奏与情感。

- 分段讲解,疏通难词难句,帮助学生理解诗意。

4. 课堂小结(5分钟)

- 回顾本节课内容,布置预习作业:整理诗歌结构,找出诗中关键意象。

第二课时:深入赏析,情感体验

1. 复习导入(5分钟)

- 复习上节课内容,提问学生对诗歌的整体印象。

2. 文本分析(25分钟)

- 分析诗中主要人物形象: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性格特点及情感变化。

- 探讨诗歌中“长恨”的主题,理解“长恨”不仅是爱情的遗憾,更是人生无常的感慨。

- 结合诗句进行赏析,如“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”、“天长地久有时尽,此恨绵绵无绝期”。

3. 情感体验与讨论(15分钟)

- 分组讨论:你如何看待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?他们的悲剧是否具有现实意义?

-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,教师适当引导。

4. 课堂小结(5分钟)

- 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情感价值,强调古典文学的魅力。

第三课时:拓展延伸,综合运用

1. 比较阅读(10分钟)

- 对比《长恨歌》与《琵琶行》在情感表达、叙事手法上的异同。

- 引导学生思考白居易诗歌的共通主题。

2. 写作训练(20分钟)

- 题目:“如果我是……”(可选唐玄宗、杨贵妃、李隆基、杨玉环等)

- 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视角,写一段内心独白,表达对爱情、权力、命运的看法。

3. 总结提升(10分钟)

- 回顾整篇课文的学习内容,强调经典文学的价值。

- 鼓励学生多读古诗,提升文学素养。

五、作业布置:

1.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,谈谈你对《长恨歌》的理解。

2. 背诵并默写《长恨歌》中你最喜欢的两段。

3. 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,如《琵琶行》,进行比较阅读。

六、教学反思:

本课以《长恨歌》为核心,通过多层次的教学活动,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。在教学过程中,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个性表达,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,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、理解美、创造美。

备注:本教案为原创内容,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,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