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顾茅庐文言文阅读答案】《三顾茅庐》是出自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的一则经典历史故事,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,最终以诚心感动诸葛亮,使其出山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故事。该文语言简练、情节生动,常被选入语文教材,作为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典型篇目。
一、原文节选(部分)
> 先主曰:“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。”遂用亮。亮躬耕陇亩,好为梁父吟。身长八尺,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,时人莫之许也。惟博陵崔州平、颍川徐庶与亮友善,谓为信然。
> 先主遂诣亮,凡三往,乃见。因屏人曰:“汉室倾颓,奸臣窃命,主上蒙尘。孤不度德量力,欲信大义于天下,而智术浅短,遂用猖獗,至于今日。然志犹未已,君谓计将安出?”
二、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
1. 文中“三顾茅庐”指的是什么?
答:指刘备三次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隆中去拜访他,表示对人才的尊重和诚意。
2. 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?
答:因为当时汉朝已经衰落,奸臣当道,刘备想要匡扶汉室,但自己能力不足,希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,制定战略。
3. “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”这句话表达了刘备怎样的情感?
答:表达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极度依赖和信任,认为诸葛亮是他实现抱负的关键人物。
4.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?
答: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、志向远大、淡泊名利的人,同时也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。
5. 你如何评价刘备“三顾茅庐”的行为?
答:刘备的“三顾茅庐”体现了他对贤才的尊重和求贤若渴的精神,也反映出他善于用人、重视人才的品质,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。
三、总结
《三顾茅庐》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,更是一种文化象征,代表了尊贤重士、知人善任的精神。通过这篇文言文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政治家的智慧与胸怀,也能体会到诚信与尊重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。在现代,这种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,应注重人才的发现与培养。
提示: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《三顾茅庐》的文言文内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,适用于语文学习、考试复习或文学赏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