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语文课文社戏课后练习】《社戏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,收录在《呐喊》集中。文章通过作者童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,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,表达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纯真友谊的珍惜。
一、基础知识巩固
1. 词语解释
- 社戏:指旧时乡村中每年举行的祭祀活动,通常在庙会或节日时演出,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俗气息。
- 橹:划船用的工具,类似于桨。
- 归省:回老家探亲。
- 絮叨:说话啰嗦,重复。
- 怠慢:冷淡、不热情。
2. 文学常识
- 鲁迅,原名周树人,浙江绍兴人,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。
- 《社戏》写于1922年,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散文。
-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,语言质朴自然,充满童趣。
二、内容理解与分析
1. 文章结构
《社戏》可分为三个部分:
- 第一部分(开头至“我们便都挤在船头看戏”):讲述“我”小时候随母亲回外祖母家,结识了双喜、阿发等小伙伴,准备去看社戏。
- 第二部分(“月还没有落”至“也还是在乌篷船里”):描写看社戏的过程,包括乘船、看戏、偷豆等情节。
- 第三部分(“第二天,我向午才起来”至结尾):写看社戏后的感受以及对那段时光的怀念。
2. 人物形象分析
- 双喜:聪明机灵,善于组织,是“我”的好朋友,也是整个事件的主导者。
- 阿发:憨厚老实,喜欢帮忙,愿意为朋友付出。
- 六一公公:善良热心,对孩子们很宽容,体现了农村人的淳朴性格。
3. 主题思想
文章通过对童年看社戏经历的回忆,表达了对纯真友谊的珍视、对故乡生活的怀念,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,如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等。
三、阅读理解题
1. 为什么“我”在看社戏时觉得“没有昨夜的好”?
答:因为“我”当时年纪小,对社戏本身并不十分感兴趣,真正让“我”感到快乐的是和伙伴们一起玩耍、偷豆、乘船回家的过程。社戏只是背景,真正打动“我”的是那份童年的自由与友情。
2. 文中提到“那夜的戏,实在并不好”,但“我”却觉得“是好戏”,这是为什么?
答:这是因为“我”在看戏的过程中,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快乐和温馨,这种情感远远超过了戏剧本身的质量。同时,这也是对童年美好记忆的一种怀念。
3. 作者为什么要写“偷豆”这一情节?
答:偷豆不仅表现了孩子们的调皮和天真,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友情和团结。通过这一情节,作者展现了农村孩子纯朴、善良的性格,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。
四、拓展延伸
1. 结合现实生活,谈谈你对“童年”和“友情”的理解。
答:童年是一段最单纯、最快乐的时光,而友情则是这段时光中最珍贵的部分。在成长的过程中,朋友的支持和陪伴让我们更加坚强。虽然长大后我们会面临更多的挑战,但那些曾经的美好回忆,依然会温暖我们的内心。
2. 如果你是文中的“我”,你会如何度过那个夏天?
答:我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河边玩耍、捉鱼、讲故事,也许还会参加一些乡村的节庆活动,体验不同的风俗文化。我希望能在大自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,同时珍惜与朋友们在一起的每一刻。
五、写作训练
题目:《难忘的童年时光》
要求:请以第一人称叙述一件你童年时印象最深的事,注意写出当时的感受和心情。
总结:
《社戏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,更是一幅生动的童年画卷。它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家乡、对童年的深情回忆,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,铭记那些曾经温暖过我们心灵的瞬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