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骆宾王《鹅》】在中国古代诗歌的长河中,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,而其中一首最为人熟知、也最富有童趣的,便是唐代诗人骆宾王所作的《鹅》。这首诗虽短小精悍,却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画面感,成为千百年来儿童启蒙教育中的经典之作。
《鹅》全诗如下:
> 鹅,鹅,鹅,
> 曲项向天歌。
> 白毛浮绿水,
> 红掌拨清波。
短短二十字,却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生动的鹅群戏水图。诗中没有复杂的修辞,也没有华丽的辞藻,只是以最朴素的语言,将鹅的姿态、动作与环境融为一体,令人仿佛置身于碧波荡漾的池塘边,看到一群白鹅悠然自得地游动。
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,历来有多种说法。相传骆宾王在七岁时便写下了这首诗,因其才思敏捷、语言生动,被当时的人们称为“神童”。虽然这一说法缺乏确切的历史记载,但《鹅》这首诗的确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,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表现能力,非一般孩童所能企及。
从文学角度来看,《鹅》不仅是一首描写动物的诗,更是一种对自然之美的赞美。它通过鹅的形态、动作以及周围环境的描绘,传达出一种和谐、宁静的生活情趣。同时,诗中“曲项”“白毛”“红掌”等词语的运用,既符合鹅的外形特征,又富有画面感和节奏感,读来朗朗上口,易于传诵。
此外,这首诗还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“拟人化”手法。诗人将鹅拟人化为一个歌唱者,赋予其情感与动作,使读者在欣赏诗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生灵的热爱与尊重。
尽管《鹅》是骆宾王早期的作品,但它在后世的影响却极为深远。无论是作为儿童启蒙教材,还是作为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来源,这首诗都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。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,更是连接古今、跨越年龄的经典之作。
总的来说,《鹅》虽短,却蕴含丰富;虽浅,却意味深长。它用最简单的方式,表达了最真挚的情感,也让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,重新发现那份来自自然的宁静与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