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专科《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》期末纸质考试名词】在专科阶段的《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》课程中,学生需要掌握一系列基础概念和理论知识,这些内容不仅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,也是期末纸质考试的重要考察点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考试名词及其简要解释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复习相关知识点。
1. 社会调查
指通过系统的方法收集、整理和分析社会现象或人群行为的数据,以了解社会问题、验证假设或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的过程。
2. 研究设计
是整个调查研究的框架,包括确定研究目的、选择研究方法、设计调查工具、确定样本结构等,是保证研究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步骤。
3. 问卷调查
一种常用的资料收集方式,通过设计书面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,从而获取相关信息。其优点在于便于大规模数据收集,但可能受到受访者理解能力和态度的影响。
4. 抽样调查
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作为样本进行调查,以此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。常见抽样方法包括随机抽样、分层抽样、整群抽样等。
5. 定性研究
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和解释,通常采用访谈、观察等方式,强调主观体验和意义建构,适用于探索性研究。
6. 定量研究
以数字数据为基础,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来描述、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,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。
7. 信度
指测量工具或研究方法的一致性、稳定性,即在不同时间或条件下重复测量所得结果是否一致。
8. 效度
指测量工具或研究方法是否准确地反映了所要研究的概念或变量,是衡量研究质量的重要标准。
9. 变量
在研究中,变量是指可以变化或具有不同取值的特征或属性,如年龄、收入、教育程度等。
10. 自变量与因变量
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或观察的变量,因变量则是受自变量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结果变量,两者在因果关系研究中尤为重要。
11. 数据编码
将原始数据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,以便进行统计分析。通常包括数值化、分类编码等操作。
12. 数据分析
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、归纳和解释,揭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,为研究结论提供支持。
13. 研究报告
是对整个调查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总结,通常包括研究背景、方法、发现、结论及建议等内容。
14. 伦理问题
在社会调查过程中需关注参与者的隐私权、知情同意、自愿参与等伦理原则,确保研究的合法性和道德性。
15. 实地调查
指研究人员亲自前往调查地点,直接接触调查对象,通过观察、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。
以上这些名词是《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》课程中较为重要的概念,掌握它们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准确作答,并为今后的实际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。建议学生在复习时结合教材、课堂笔记和历年试题,全面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