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】活动名称:神奇的泡泡
一、活动目标:
1. 认知目标:通过观察和操作,初步了解泡泡的形成与特性。
2. 技能目标:尝试用不同工具吹泡泡,锻炼手眼协调能力。
3. 情感目标: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,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。
二、活动准备:
- 各种形状的泡泡器(圆形、三角形、星星形等)
- 泡泡水(可自制或购买)
- 小塑料杯若干
- 纸巾、抹布(用于清理)
- 图片或视频资料:展示泡泡在阳光下的颜色变化
三、活动过程:
1. 导入环节(5分钟)
教师出示一个泡泡器,轻轻吹出一个大泡泡,引导幼儿观察:“你们看,这是什么?它是怎么来的?”
鼓励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泡泡,如“吹泡泡”游戏、夏天的泡泡水等。
2. 探索环节(15分钟)
- 教师分发泡泡器和泡泡水,让幼儿自由尝试吹泡泡。
- 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颜色、形状、大小,以及泡泡消失的过程。
- 提问:“泡泡为什么是圆的?为什么会破?” 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3. 操作环节(10分钟)
- 分组进行泡泡比赛:看谁吹出的泡泡最多、最大。
- 使用不同形状的泡泡器,观察吹出的泡泡是否也是相同的形状,引发幼儿思考。
- 教师引导幼儿发现:无论泡泡器是什么形状,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。
4. 总结提升(5分钟)
- 教师总结:“泡泡是由水和肥皂混合而成的,当空气进入泡泡水中时,就会形成透明的球状物。虽然泡泡器有各种形状,但泡泡总是圆的,因为圆是最稳定、最省力的形状。”
- 展示图片或视频,让幼儿欣赏泡泡在阳光下五彩斑斓的样子,感受科学的奇妙。
四、延伸活动建议:
-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泡泡水和不同材质的工具,供幼儿继续探索。
-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简易泡泡水,观察不同材料对泡泡的影响。
五、活动反思:
本次活动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,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观察,帮助幼儿建立对泡泡的基本认识。在过程中注重引导幼儿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,并尝试用简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,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。
六、注意事项:
- 确保泡泡水安全无毒,避免幼儿误食。
- 活动中注意场地清洁,防止地面湿滑。
- 对于个别不积极参与的幼儿,教师应给予更多鼓励和引导。
附:教学资源推荐
- 《有趣的泡泡》绘本
- 动画视频《泡泡的秘密》
- 家庭科学小实验:如何自制泡泡水
---
备注: 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,确保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