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咕咚来了大班教案】一、活动名称:
《咕咚来了》
二、适用年龄:
幼儿园大班(5-6岁)
三、活动目标:
1. 语言表达能力:通过故事倾听和复述,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。
2. 想象力与创造力:激发幼儿的想象力,引导他们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合理推测和想象。
3. 情感态度:培养幼儿勇敢面对未知事物的积极态度,学会在遇到问题时冷静思考。
4. 合作意识: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,增强幼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。
四、活动准备:
- 故事图片或PPT课件《咕咚来了》
- 动物头饰(如兔子、狐狸、小熊等)
- 背景音乐(轻快、神秘感强的音乐)
- 小道具(如“咕咚”声效播放器、树叶、石头等)
五、活动过程:
1. 导入环节(5分钟)
教师用神秘的语气问:“你们有没有听过‘咕咚’的声音?那是什么声音呢?”
引导幼儿自由发言,分享自己听到类似声音的经历。
接着出示图片或播放视频,引出故事《咕咚来了》。
2. 故事讲述(8分钟)
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《咕咚来了》的故事,边讲边配合图片或动作表演,吸引幼儿注意力。
故事内容大致如下:
森林里住着一只小兔子,一天晚上,它听见“咕咚”一声,吓得赶紧跑。它遇到了小熊、狐狸,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听到的是什么声音,都开始害怕起来。后来,他们一起找到声音的来源,原来是掉进水里的一个果子。大家都明白了,原来“咕咚”并不可怕。
3. 提问互动(5分钟)
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思考:
- 你认为“咕咚”是什么声音?
- 如果你是小兔子,你会怎么做?
- 为什么最后大家都不害怕了?
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,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。
4. 角色扮演(10分钟)
将幼儿分成小组,每组选择一个角色(如小兔子、小熊、狐狸),进行情景表演。
教师提供头饰和道具,帮助幼儿更好地进入角色。
表演结束后,让幼儿说说自己扮演的角色在故事中做了什么。
5. 拓展延伸(5分钟)
引导幼儿思考: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怪的声音或现象,我们应该怎么做?
鼓励幼儿分享自己遇到过的“咕咚”一样的声音,并讨论如何应对。
6. 总结与评价(2分钟)
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内容,表扬积极参与的孩子,强调“勇敢面对未知”的重要性。
鼓励幼儿回家后和家长分享今天的故事。
六、活动延伸建议:
-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听《咕咚来了》的音频故事。
- 在家中模拟“咕咚”声音,让孩子尝试猜测是什么发出的。
- 鼓励孩子画出自己想象中的“咕咚”,并讲述画面内容。
七、活动反思:
本活动通过有趣的故事和互动形式,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,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。在角色扮演环节中,孩子们表现出较强的参与热情,但在表达上仍需进一步引导。今后可增加更多开放式问题,促进幼儿深度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