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所作的一首著名词作,创作于1935年2月。这首词以雄浑激昂的笔调,描绘了红军在娄山关战役中的英勇战斗场景,同时也抒发了革命者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精神。
全词如下:
> 忆秦娥·娄山关
> 西风烈,长空雁叫霜晨月。霜晨月,马蹄声碎,喇叭声咽。
> 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从头越,苍山如海,残阳如血。
这首词的开头“西风烈,长空雁叫霜晨月”,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肃杀、冷峻的清晨战场图景。西风凛冽,寒气逼人,大雁在空中哀鸣,霜色覆盖着清晨的月亮,营造出一种紧张、压抑的氛围,为后文的战斗做好了铺垫。
“马蹄声碎,喇叭声咽”进一步渲染了战前的肃穆气氛。战马踏地的声音零落破碎,军号声低沉呜咽,仿佛在诉说着即将来临的激烈战斗。这里的“碎”和“咽”用得极为精妙,不仅写出了声音的断续,也暗示了战士们内心的沉重与坚毅。
下阕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”是整首词的高潮部分。这里“雄关”指的是娄山关,一座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。“漫道真如铁”形象地表现出这座关隘的坚固与难以逾越。然而,面对如此险境,毛泽东却以豪迈之语回应:“而今迈步从头越”,意思是说,即便前方道路艰难,也要重新出发,勇往直前。这不仅是对战斗形势的描述,更是对革命精神的高度概括。
最后两句“苍山如海,残阳如血”则将画面推向了极致。群山连绵起伏,宛如大海般浩瀚;夕阳余晖洒落,染红了天际,仿佛鲜血一般壮丽。这一句既是自然景象的描写,也象征着革命斗争的惨烈与悲壮,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。
总体来看,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以其简练的语言、恢宏的气势和深沉的情感,成为毛泽东诗词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。它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,更传递出一种不屈不挠、敢于拼搏的革命精神,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奋勇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