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渐行渐远,万物开始进入休眠的状态。杜甫的这首《秋尽》,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秋尽时节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慨。
秋尽原文如下:
秋尽关河萧索,天涯霜雪纷纷。
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。
寒灯思旧事,断雁警愁闻。
西风吹客梦,残夜起相思。
这首诗开篇即勾勒出一幅苍凉的画面:“秋尽关河萧索,天涯霜雪纷纷。”秋色已尽,山河显得格外萧条,远方的霜雪纷纷扬扬,给人一种冷寂之感。这种环境描写不仅点明了季节特征,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伤。
接着,“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”两句,通过对比手法,进一步渲染了空旷荒凉的氛围。旷野辽阔,天空显得很低,仿佛压在树梢之上;清澈的江水倒映着明月,使人感到月儿似乎就在身旁。这两句对仗工整,意境深远,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,同时又引发读者对于宇宙浩瀚与人生渺小的思考。
后半部分,“寒灯思旧事,断雁警愁闻”,则转向内心世界的描写。昏暗的灯光下,诗人回忆起往昔的种种往事,心中充满惆怅。而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大雁叫声,更增添了诗人的忧愁。“西风吹客梦,残夜起相思”,最后两句则将情感推向高潮。西风呼啸,吹散了诗人的梦境,他在深夜醒来,满心都是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。
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刻画以及个人情感的真挚表达,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。它既是对秋天景象的真实写照,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,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和对家乡故土的深切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