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次语文课堂上,老师以柳宗元的《小石潭记》为教学内容,展开了一堂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课程。以下是课堂实录与详细点评。
课堂实录
1. 导入环节
老师首先提问学生:“你们知道柳宗元是谁吗?”学生们纷纷回答,有的提到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,也有人提到了他的《永州八记》。老师顺势引入课题:“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篇《小石潭记》,看看柳宗元是如何通过文字描绘自然美景的。”
2. 初读感知
接着,老师播放了课文录音,并让学生跟着朗读。在朗读过程中,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,例如“其岸势犬牙差互”中的“差”字发音以及句子节奏的把握。之后,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,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。
3. 深入分析
在接下来的环节中,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。例如,“全石以为底,近岸,卷石底以出”的描写如何体现了小石潭的独特之处;“青树翠蔓,蒙络摇缀,参差披拂”又是如何展现潭边植物的生机勃勃。同时,老师还强调了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变化——从发现小石潭时的惊喜到后来的孤寂。
4. 情感探讨
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,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:“为什么柳宗元会感到‘以其境过清,不可久居’?”学生们各抒己见,有的认为是由于环境过于幽静,有的则觉得是因为当时作者内心的孤独感。老师总结说:“这不仅是对景物的描写,更是作者心境的真实写照。”
5. 拓展延伸
最后,老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: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,写一篇短文,描述一处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。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写作中,有的回忆了家乡的小溪,有的描绘了公园里的湖泊。
点评
这堂课的设计非常巧妙,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。首先,在导入部分,老师通过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,使他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。其次,在初读感知阶段,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概括能力,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感非常重要。再次,在深入分析环节,老师不仅关注了语言形式,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内涵,这种做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。最后,拓展延伸部分则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,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。
总体而言,这堂课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,又兼顾了人文素养的培养,是一节值得借鉴的好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