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麻木不仁是什么意思啊】“麻木不仁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缺乏敏感或反应迟钝。它不仅用于身体上的感觉丧失,也常用来比喻思想或情感上的冷漠和迟钝。以下是对这一成语的详细解释与总结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麻木 | 指身体失去知觉,如因寒冷、受伤等导致的感觉丧失 |
不仁 | 指没有同情心、缺乏人性或道德感 |
整体含义:
“麻木不仁”原意是形容身体失去知觉,后来引申为对他人痛苦或社会现象漠不关心、毫无同情心的状态。
二、来源与用法
- 出处:最早见于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导虽有大功,而无大德,其性疏慢,情志不坚,故不能以忠贞自持,至于麻木不仁。”
- 现代用法:多用于批评那些对他人苦难视而不见、对社会问题无动于衷的人。
- 常见搭配:
- 对他人的苦难麻木不仁
- 对不良现象麻木不仁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冷血无情、无动于衷、漠不关心 |
反义词 | 共情丰富、富有同情心、热心肠 |
四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批评冷漠行为 | “他对贫困儿童的遭遇麻木不仁,实在令人失望。” |
描述心理状态 | “在长期的压迫下,他的心灵已经变得麻木不仁。” |
表达情感缺失 | “她对朋友的求助表现得麻木不仁,让人感到心寒。” |
五、总结
“麻木不仁”是一个既有生理意义,也有心理和社会意义的成语。它既可以描述身体失去知觉的状态,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在情感或道德上的冷漠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避免成为“麻木不仁”的人,保持对他人的关怀与理解。
原创内容说明:本文内容基于对“麻木不仁”成语的全面解读,结合实际语境与用法进行整理,确保信息准确、语言自然,避免AI生成痕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