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并日而食典故出处介绍】“并日而食”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生活贫困、食物匮乏,甚至需要将两天的饭合并成一天来吃。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,反映了古代社会某些时期人民生活的艰难。
以下是对“并日而食”典故的出处及相关内容的总结:
一、典故出处
“并日而食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家贫亲老,妻子饥寒,不择禄而仕;士之穷也,或并日而食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家庭贫穷,父母年迈,妻儿饥饿寒冷,因此不选择俸禄高低就去任职;士人处于困境时,有时只能把两天的饭合并成一天来吃。
这段话形象地描绘了士人在贫困中为了生计不得不奔波劳碌的情景,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士人阶层的尊重与同情。
二、含义解析
- 并日而食:指将两天的饭菜合并为一天来吃,形容生活极度贫困。
- 适用范围:多用于描述经济困难、物资匮乏的情况,也可引申为在逆境中坚持奋斗的精神。
三、相关人物与背景
- 王符:东汉思想家、政论家,著有《潜夫论》,批评时政,关注民生。
- 士人阶层:古代知识分子,通常依靠俸禄维持生活,但在贫困时也会被迫接受低薪或无薪的工作。
四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并日而食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原文 | “士之穷也,或并日而食。” |
含义 | 形容生活贫困,需将两天的饭合并成一天吃 |
使用场景 | 描述经济困难、物质匮乏的生活状态 |
相关人物 | 王符(东汉思想家) |
文化意义 | 反映古代士人阶层的生存状况与精神风貌 |
五、延伸思考
“并日而食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。它提醒人们,在面对困境时,应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,同时也反映出古代社会对民生疾苦的关注。如今,虽然物质条件大大改善,但这一成语仍具有现实意义,可用于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