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苟利于民出处】“苟利于民,不必循俗”这句话出自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。原文为:“夫圣人不法其故,不拘其礼,苟利于民,不必循俗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圣人不会拘泥于旧有的制度和习俗,只要对百姓有利,就不必遵循旧有的风俗。
一、
“苟利于民,不必循俗”强调的是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。在古代,统治者往往受到传统礼制和习俗的束缚,但真正的贤明之士会根据实际情况,灵活变通,以达到有利于百姓的目的。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“民本”与“变通”的重要理念。
二、出处信息表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 |
原文 | “夫圣人不法其故,不拘其礼,苟利于民,不必循俗。” |
意思 | 圣人不拘泥于旧制度和习俗,只要对百姓有利,就不必遵循旧俗。 |
出处背景 | 《淮南子》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撰的一部哲学著作,融合了道家、儒家、法家等思想,主张无为而治与因时制宜。 |
现代意义 | 强调政策制定应以实际效果和民众利益为导向,反对僵化守旧。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苟利于民,不必循俗”不仅适用于古代政治,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。在现代社会中,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,政策制定者、企业管理者、教育工作者等都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,不应被传统观念或既定模式所束缚,而应以是否真正有利于大众为衡量标准。
这一思想也提醒我们,在面对新问题时,要敢于突破常规,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,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。
结语:
“苟利于民,不必循俗”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,更是现代人处理问题、推动变革的重要参考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智慧在于因地制宜、以人为本,而非墨守成规。